10月28日《广州日报》报道,“体验饥饿、珍惜粮食!”昨日,一个别开生面的公益体验活动——“广州饥饿13小时”,在全城多个地方同步展开。“没有种过地,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没有切肤的饥饿感受,不懂粮食的珍贵”,活动参与者呼吁大家要对粮食、饥饿保持敬畏的心!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唤醒社会的“饥饿感”,让日益现代化的我们多体味一下从未有过的饥肠辘辘、切肤之痛、肠胃不舒服以及心理纠结,不仅对自我,对整个浮躁社会和思想认知,都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程和观念启悟。
深切认识到粮食和社会生产资料等蕴藏的重大价值以及不可或缺。是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我们用饥饿深味到身体对于粮食和生产资料的依赖,是如此紧密、直接和严重的时候,就会不再、不愿对小浪费、随手浪费不以为然,漫不经心,而对粮食,产生一种凝重、深沉、庄严的敬畏感和膜拜感。粮食是我们的生命和生活的源泉,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的粮食没有一粒是多余的,都是社会必需品,应该让每一粒粮食都释放出应有的生命和价值光彩。特别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切身利益,有着太大的关系,更不容有任何闪失。
对粮食的来源进行哲学思考,激发出更多的平和性情、和善待人,以及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和管理文化。生命源于粮食,更源于那些埋头苦干、一把泥土一把汗的农人的辛苦劳作。他们没有都市的光彩光鲜,面孔沧桑粗糙,性格愚鲁,却是社会的忠诚无悔的推动者。因此,在“饥饿感”中,我们更应深味到,社会的发展繁荣,更与农人的艰苦付出、精心反哺,息息相关。因此,请让我们用尊重和敬仰的态度面对这些基层劳动者,善待这些“衣食父母”,对他们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平和、和蔼、关心关照,扔掉所谓的“城市优越论”,摒弃当下的诸多城乡发展不公平,城乡福利差异,构筑一个平等、公正和城乡无差别的社会发展和福利保障体系。
对挥霍性人生、挥霍性生活进行认真纠错,而让珍惜、简约、朴素,得到深度继承。这些年国人有钱了,在挥霍性人生、挥霍性生活方面,愈滑愈深,比如浪费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疾病,“舌尖上的浪费”令人惊心,我国消费者仅在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就至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已经超过了日本、韩国一年的粮食消费总和;仅在北京每天就产生食物垃圾1200吨。再比如奢靡消费成为社会时尚,温软香玉、肉池酒林、觥筹交错、花天酒地,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还有精神奢靡,动辄包养“二奶”、“三奶”、情人等,将肉体刺激和挥霍性刺激,当做人生的重要目标和辉煌等,浪费了社会财富,污染了社会空气,让主流价值观、健康价值观受到了边缘化,不少人成了“人面兽身”竟然还沾沾自喜。因此,应让“饥饿感”唤醒我们的头脑发热、情感麻木,让精神发烧得到降温,让珍惜、珍重,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但愿这个 “饥饿秀”,能“秀”出清醒头脑,“秀”出震撼效应,“秀”出正能量和生命价值,“秀”出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优越别忘了饥寒、富足别忘了悲悯、辉煌别忘了民本,积存别忘了珍惜,将“饥饿感”留存内心,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健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