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降成本不要忽视
“道德成本”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提起成本,我们眼前常会浮现堆积如山的钢筋水泥、鼓噪忙碌的设备。以至于我们固执地坚持一个定律:利润=售价-成本。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一个企业只要通过节约材料和工费就能兴旺发达。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据统计,近三十年来曾经被作为MBA案例的中国优秀企业,到今天有80%销声匿迹。上海交大孟宪忠教授研究了他们失败的原因,结果竟然惊人的一致:这些企业普遍使用“炒作、欺骗”等手段,获取短期成功。

  市场经济的魔杖,使众多的企业如绚丽的彩虹,可人们还未来得及为它们喝彩时,就已经消逝得了无踪迹。而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寿命仅为3.7年。近年来,我们亲眼目睹了三聚氰胺导致的奶制品行业信任危机等食品事件,共同探照了商业暴利的巨大诱惑是如何让企业越过道德底线,然后又如腐树般轰然倒下。

  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往往心存一种令人不安的误解:那就是企业的繁荣总是以道德和秩序的沦丧为代价的。于是,他们在市场行为中对客户智商极其蔑视,对市场的游戏规则十分漠然,不通过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来换取客户的信任,甚至把欺诈当成一种能力来炫耀。

  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杰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企业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他们在进行欺骗。”的确如此,这些企业低估了道德的力量。对一个人来说,当我们违背了通常的行为准则时,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愉快,这就是“道德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如影随形,如果因为抵御不了巨大利益的诱惑,道德成本最终会转化为现实成本,让企业支付惨痛的代价。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以及中国的银广厦等,都是CEO与CFO相互勾结起来作假账和搞诈骗,从而导致企业破产。

  今天,“十八大”坚定地放大市场的功能,而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信用经济,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工程、服务,这就是所有企业要恪守的道德底线。德国的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百年以上,而奥秘就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感和对市场规则的尊重,并为此付出诚实的劳动”。

  对建筑企业来说,成本是品咂不尽的难题。而那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却提醒企业:在通过节流减耗降成本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道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