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邻水经开区:精彩“配角”谋转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龙俊 梅文辉 吕清辉

  

  近日,四川邻水经开区内企业四川鼎豪机械公司总经理曹刚又一次找到经开区主任何军“说事”:公司生产线马上投产,每天将外运50-60大车货物,到时可能导致县城唯一的高速入口堵塞。

  土地供应和交通运输,是何军一直头疼的两大难题。大量的企业想入驻,但土地寸土寸金,供应吃紧;越来越多的产品要运出去,一个高速路出入口已捉襟见肘。

  难题源自发展加速度:今年1-9月,邻水经开区实现工业产值11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成。经开区建立7年来,已形成机电、建材、轻纺、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

  这里,每天来回穿梭着挂“川”、“渝”两地车牌的小轿车、大卡车。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邻水经济开发区,一出从“配角”到“制造主角”的大戏正在上演。

  

  “配角”演绎的精彩大戏

  

  据广安日报报道,生产地今年从重庆整体搬迁至邻水,产品依然主要销往重庆市场——如此“打转转”,四川金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有些让人看不懂。公司总经理陈勇说:“这里机电产业链相对完善,有配套重庆工业的独特优势。”

  像昆山作上海的“配角”那样,邻水作为四川距重庆中心城区最近的县,从一开始就打着作重庆工业“配角”的主意。在渝广共建机电产业园内,企业70%以上来自重庆,80%以上为重庆配套。

  四川劲德兴公司总经理陈香静当初选址的过程很有代表性。重庆主城区到邻水经开区到底要多久?他先开小车测试,然后又让大货车测试,两项测试下来,都在1小时内。他还是不放心,在高速路封路的情况下,走老路要多久?他亲自开车测试。紧接着,他又向当地企业打听投资环境、政府服务如何,再次得到满意答案后,他拍板在邻水投资。

  区位优势、服务到位、产业链逐渐完善的叠加效应,让入驻邻水经开区的企业从2012年起爆发式增长。2012年,邻水经开区成功进入“双百园区”:入驻企业超过百家,产值突破百亿元。

  “我们正计划新修3个高速公路入口,解决园区企业产品出城问题,还将修1条直达重庆的快速通道。”何军透露出的新打算,旨在进一步节约入园企业物流成本,更长远的目标是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从“配角”到“主角”的跨越

  

  “这是今年新增的生产线,专门为格力空调配套,这边的生产线是为海尔配套,二期的生产线是为富士康配套……”四川劲德兴公司行政部主任冯娟小跑一般带着记者穿越生产线。

  为什么这么忙?“新接了好几个大单,员工从400多人增至900多人,食宿、培训等事情多。公司65亩一、二期地块已用完,需要申请新的用地指标。”

  对于冯娟口中所说的“申请用地”,何军用了另一个词:“排队等地”。一方面,投产的企业需要更多用地;另一方面,等着入园的企业也眼巴巴地盼着落地。

  土地供不应求,倒逼经开区转变发展思路。和开园之初一家一户“敲门招商”迥异,现在的邻水经开区进入一个新阶段:选商。从“招商”到“选商”,不仅对入驻企业设置更高门槛,更重要的是,邻水经开区已不甘于简单地作“配角”。

  “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邻水在作好配套的基础上,最终要两步走,一方面要继续当好‘配角’,做‘配角’的‘名角’,让邻水配套在全国驰名;另一方面,邻水要有自己的研发、品牌、整车产品,打造‘邻水制造’。”何军说。

  从“配套”到“制造”的跨越,邻水已迈出步伐:2012年4月,第一辆“邻水造”摩托车整车下线。如今,邻水经开区已成功引进重庆利爵、启源、嘉逸皇冠、鼎豪等摩托车整装项目,总投资达20.6亿元,全部建成后整车组装生产能力达60万辆,产值30余亿元以上。

  企业落户邻水后,经开区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改扩能,在邻水深度发展。“邻水造”产品已有相当影响力:圣锦风机成为微车用蒸发风机、冷凝风扇行业龙头;天圣药业即将新上明胶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

  “依托邻水经开区,邻水工业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也是邻水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邻水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17年,经开区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60户,实现产值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