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竹片,小小扁扁,手指长短,筷面粗细。猛看不打眼,细审不一般,厚重包浆诉说悠久年轮,烙烧烫字显示不凡阅历。
这是什么竹片?是古徽州茶筹。审视这些竹制茶筹,所有青蔑的那面,均带有黑色烙烫的文字。字不多,也不大,多数无法看清,只有少数能够辨别,有“求兴”、“永盛”等字样,那是茶号的名称。
茶筹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书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有的消费券。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
茶筹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它的年代进行研究,可以还原清末民初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
2009年7月18日,中国茶文化研究又有了新发现。一百零三枚茶筹首次亮相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初步认为,中国茶筹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虽然茶筹留存至今的很稀少,成套出现的更是难得,却有一种和它用途差不多的“酒筹”。“和茶筹相比,关于酒筹的史料记载更多。除了能计算饮酒杯数之外,还能当行令用的筹码子,这对研究茶筹有借鉴意义。(编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