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黄金周逐渐退色 假日改革势在必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记者 王红英 报道

  

  10月11日,全国假日办在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

  经过两天的时间,10月12日调查正式结束。记者梳理调查发现,对于“您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否满意”的问题,网友表达出一边倒的“不满”。其中,凤凰网超过134万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68.48%的人表示不满意,搜狐网75.89%的人表示不满意,腾讯网73.88%的人表示不满意,新浪网不满意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2.5%。

  道路拥堵,景区爆满,服务滞后以及超负荷运作是今年“十·一”黄金周暴露的热点问题。“黄金周变成‘黄金粥’,甚至变成‘黄金浆糊’”,有网友调侃道。那么,真是黄金周惹的祸吗?都说长假出行难,人们为什么还会选择长假期间集中出行?专家指出,要为黄金周“解困”,应该实行带薪年假,并且从法律层面加以落实。网友呼吁应该错时错峰放假或者让劳动者自主“攒假”。

  

  挪出来的黄金周

  

  “上3天休6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佳节已过,但今年中秋国庆放假安排的这一复杂“口诀”,仍让不少人大倒苦水。

  面对这种假期安排,众多网友直呼“休不起”。自从2012年12月10日“2013年放假调休日期安排”公布之日起,不少网民就表示相关安排不尽合理,在中秋、国庆更是“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如此混乱的假日安排,难怪有人要编成段子、口诀加以记忆,称进入了“混乱工作模式”。

  对此,在今年年初,某网站就设置了一项调查,共2068人参加的调查显示,73.4%的受访者对2013年放假安排“不满意”。对于将周六、周日挪到法定假日中来放假的“挪假”做法,60.5%的人认为会“造成节前或节后过度疲劳”,57.5%的人表示“全民集中休假出行容易造成拥堵”,45.6%的人感觉会“打乱正常的工作学习安排”。

  有细心人做了统计,今年总共放假29天,但实际法定节假日只有11天,18天都是从周末“借”来的,不但没有多休,反而比去年还少了5个正常的双休日,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挪假式放假”加以反讽。

  对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近10年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说,这个放假安排确实不尽合理,不够人性化。

  “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出台放假调休时间,本有“营造假日气氛,刺激旅游经济”、“使假日化零为整,方便出行安排”等好心之意,但是如此“挪假”却使广大人民群众进入了“混乱工作模式”。成都市民张女士表示,生拉硬拽的假日安排,是对广大民意的忽视。

  “‘中国式拼假’把本就该休息的周末进行拆分组合,实际假日屈指可数,而长假前后却往往要付出“连上几天班”的代价,反而使人感到太累太折腾。”网友纷纷吐槽。

  放假调休,为何遭众多网友吐槽?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点。首先,不方便,闹钟没调好,导致白白早起或者旷工;其次,被捆绑的集中假期必然导致“扎堆”出行;此外,今年假日看似总共29天,但实际其中18天都是从周末“挪”过来的,“真正”的假日仅11天。

  针对此种情况,甚至有网友表示2013年的放假安排不但与劳动者已形成的固有的生活、工作习惯相悖,也与《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相冲突。《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指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劳动法》第三十八条也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而一周之内7天连续上班,这显然是置用人单位于涉嫌违反劳动法的境地,劳动者则因此被剥夺了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的法定休息权利。

  其实,假期安排引起争议并非首次,近年来相关话题的讨论此起彼伏。尤其是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由于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速遭遇大堵车,景区游客爆棚等“假期乱象”的集中凸显,中国假日制度再次被质疑过于刻板僵硬,民众多抱怨“假期太少,假日安排只考虑刺激经济,缺少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放假调休,原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调整在一起,能让劳动者假期延长,获得更充分的休息,”也有网友表示,一个好的假日安排应该体现人性化,应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完善、科学、合理、人性化的休假方案,让各部门和单位拥有一定的放假自主权,合理安排放假时间,以及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劳动者诉求,适当调整工作日和休假期,以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

  

  扎堆休假 景区超负荷运行

  

  10月2日,九寨沟景区由于人太多,发生滞留事件。游客抱怨,已被堵了3小时,景区却还在对外放人,最终导致想上的上不来,想走的下不去。景区随后出动武警维持秩序。当天15时20分,游客开始进行疏散。

  不仅如此,当天,北京故宫也迎来了全年客流高峰,截至10月2日上午11点,已有8.1万游客进故宫游览。据故宫测算,每天参观游客在3万人次左右时是最佳游览状态,上限为8万人次,因此曾于2011年尝试每天8万人次停止售票。结果,当天中午就突破8万限额,面对购票窗口外黑压压一片情绪激动的游客,故宫“失守”了。

  另外,10月13日江西庐山西海景区过桥断裂,致近百游客落水。官方称桥面断裂的主因是人流量超限造成。

  这是在享受假期吗?恐怕很多人会怀疑,当休闲度假变成疲于奔命,当道路拥堵、景区爆棚、吃饭排队成为黄金周的关键词,大家除了忍受似乎找不到的更好办法,控制景区人数,防止游客“看人头”也当之无愧的成为近年关注度极高的焦点。

  成都市民李女士表示,担心热门景点人多,特意没远走,去了趟成都的郊县,想爬一爬山、吃吃农家菜,结果开车过去,吃饭的地方涨价不少,还找不到住的地方,平时七八十元一晚的客房,涨到四五百还订不着房间。最后失望而归。

  也有网友在网上发段子调侃大假带来的负面影响,《沁园春·大假》就是其中一段。《沁园春·大假》:“人在旅途,千里高速、万里车堵。望神州大地,一派车潮……”,这是真实写照,不管到哪个景区,拍照就是“集体照”。

  对此,网友纷纷认为,现行放假安排让休假时间扎堆,由此带来的旅游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等问题更加严重。同时,黄金周期间,公众扎堆外出旅游,导致交通拥挤,事故频发,也给景区环境带来了诸多破坏。

  另外,是否取消黄金周也成为这个黄金周后的热点话题。支持取消7天黄金周的网友认为,黄金周是拿周末拼凑出来的,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秩序打乱。同时,黄金周期间,会给景区环境带来了诸多破坏,并且从历年数据显示,黄金周并没有对了旅游市场带来预期的效果。而认为应该保留7天长假的网友表示,黄金周给众多在外工作的人提供了除春节假期之外回家探亲的机会,他们可以借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实现“常回家看看”的愿望,这一点远远比经济效益更具现实意义。

  据了解,“黄金周”长假是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国家旅游部门希望通过放长假鼓励人们做长途旅行,刺激旅游消费,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此外,1999年10月也正值建国50周年大庆,作为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把当时法定1天的五一劳动节和法定两天的国庆节都延长至3天,这样,国家旅游局就连同十几个部委向国务院建议,把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连同春节3个为期3天的法定节日,与各自前后两周双休日拼凑成3个为期7天的“黄金周”。

  

  专家 落实带薪休假是关键

  

  在这个“十一”长假被疯狂吐槽的背景下,全国假日办反应迅速,10月10日开始在网上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希望广征民意,使放假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应该怎么安排呢?专家、网友各有意见。专家指出,要解决有限的公共资源和集中爆发的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容假期需要科学精神。一方面是顶层设计更为合理、更为现实的假期安排。另一方面,更要全面落实和捍卫带薪休假制度,在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分担法定节假日形成的旅游出行高峰期带来的压力。

  在顶层设计方面,首先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让劳动者能享受到这一制度红利。其次法律部门应该给予积极的法律援助,对拒不执行带薪休假规定的行业、企业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工会应该承担起维护劳动者权利的责任。

  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表示,今年初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带薪休假在我国从制度层面已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全面落实。“到2020年基本落实,不等于现在可以空等七年,针对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议国家借鉴国外经验,就带薪休假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分地区、分行业、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还表示,中国不缺法定假日,缺的是带薪休假,这一制度能否全面落实,要看政府的决心。

  蔡继明指出不应硬性拼凑长周末,而应自然形成长周末,“所谓长周末,就是如果这5个1天的节假日正好出现在周五、周六、周日、周一中的任何1天,自然形成为期3天的长周末”,比如将五一假期定为第一个周一,不用每年都变,大家也可以提前安排假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问题的根本在于长假的短缺。缓解的办法是增加长假的供给,也就是落实带薪休假和增加黄金周。

  “公休假连上带薪休假就能创造更长的假期,这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众多专家纷纷表示,目前我国超过半数的上班族还不能享受带薪休假的待遇,期待这一制度能更有效地落实。”

  另外,网友纷纷建议,不妨给劳动者多一点自由度。比如,能不能让劳动者能更自主地“攒假”,允许个人每年公休假“省”下几天,在若干年的有效期内聚少成多?

  又如,能不能有更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安排灵活调整放假时间,实现“错峰”放假?例如,人口密集的地区假期安排多放到旅游淡季,增加相关职业的特定假期,如护士节、教师节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护士和教师的假期。

  

  链接

  休假变迁史

  

  从一周休一天到一年休115天

  1949-1994年 每周只休礼拜天

  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每周礼拜天休息。法定节假只有元旦和五一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国庆放假2天等全体公民假期。

  1995-1999年 从大礼拜到双休日

  1994年3月1日,国家开始试行“1+2”休假制度,即每天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每逢大礼拜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

  1995年5月1日,完全意义上的双休日工作制正式实施。

  1999-2007年 一年三个黄金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1999年,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长假。2000年6月正式确立“黄金周”假日制度。

  “黄金周”迅速推动了我国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到200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但由于节假日过于集中,致使黄金周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不断有专家呼吁取消黄金周。

  2006年,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认为,黄金周制度该功成身退了。2007年两会期间蔡继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2008年至今 增传统节日和小长假

  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取消“五一”黄金周,改为3天短假期,相应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通过拼接双休日,形成三天小长假。调整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115.3天。

  但实行小长假后,常出现休息3天后连续工作七八天、一个月休息和工作时间脱节等情形,关于取消小长假的呼声渐渐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