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气”一词,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升腾”。“接地气”,意为大地富有无限气息和巨大能量,与其相接便可促进事物茁壮成长。文艺作品接地气,才能引起共鸣;社会管理接地气,才能赢得民心;学术研究接地气,才能指导实践。近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一书,便是一部让十八大精神接地气的诚意之作。该书既是一本解读十八大精神、阐释国家发展战略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总结发展经验、提出对策建议的理论著作,书中没有我们概念中理论著作的那种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而是将十八大精神与四川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将学术观点与实际案例和具体数据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的语言相结合,让人读起来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种深刻的群众情怀,让普通老百姓看到理论的活力,领略到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全书总的说来在三个方面做到了接地气。
一是在政策解读上接地气。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的奋斗历程中又一次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发展蓝图,制定了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的重大战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一书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为依据,选取了157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释义,尤其是结合四川实际进行解读。例如,四川在城乡统筹的改革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成都市被批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书中第57问“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第118问“为什么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中,作者结合四川实际总结了城乡统筹的经验,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了详细的对策建议。
二是在理论研究上接地气。本书的作者都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关注四川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均有较深的理论功底。然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就概念谈概念、就理论谈理论,而是将抽象的概念观点融入到一个个历史事件中进行回顾,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进行阐释。例如第3问“为什么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作者结合四川历史,从辛亥保路运动、抗战川军出川,谈到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最终以坚韧刚毅、英勇善战、达观向上的“四川精神”形象地将这个概念解释出来。再如第38问“为什么说我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者系统回顾了过去5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将2007年至2011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各种数据用图表形式展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在“结合四川解读”中,着重将四川从2007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11年突破两万亿元大关的过程进行了说明,并详细地解释两万亿元大关对于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读者能轻松理解“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涵义。
三是在语言表述上接地气。当我们强调用规范的学术语言来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往往只注意了语言本身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运用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表达清晰准确的思想观点。哲学应该说是公认的难懂的学科,但是维特根斯坦的高深的学术著作和他渊博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几乎全是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一书就坚持在表述上接地气,语言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用一些方言、俚语来解释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例如第4问“怎样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者在“结合四川解读”中写道,“四川话中有‘散眼子’、‘独门冲’、‘各顾自’、‘阴倒整’等俗语,说的是各自为阵不团结、单打独斗瞎着干……我们一定要摒弃那种爱打‘小算盘’、‘小九九’的狭隘个人主义和利益算计……”这样的表述方式风趣幽默,让读者充满了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
另外,全书在体例结构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接地气的人性化考量。书中的每一问,除了“原文”、“释义”、“结合四川解读”三个固定结构外,有的问题下还设置了“名词解释”、“链接”和漫画,方便读者理解和延伸阅读。其中,“名词解释”用于解释一些特殊名词或政策,例如第7问“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哪些新发展”中对“四议两公开”和“三联制度”的解释。“链接”主要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主要领导在阐述某一问题时的较为精辟的语句和讲话段落,例如第13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中的“链接”,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月5日在中央党校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一段重要讲话。漫画则是对文字的形象补充,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一书,打破了传统的千遍一律“板着脸”教育人的传播方式,用群众熟悉的生活用语、以读者关心的事件为切入点,通过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政策理论的可读性,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论的陶冶,最大限度增强政策理论的吸引力,让党的十八大精神实实在在地接了地气。 (执笔人:翟 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