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16种PVC保鲜膜15种含有禁用的塑化剂DEHA。调查还发现,一半超市熟食包装都使用PVC保鲜膜。专家称,这种保鲜膜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女性性早熟和男性不育。为此,他特别提醒消费者,最好选购使用PE保鲜膜。(7月29日《新快报》)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可谓无处不在,原本用于保鲜的保鲜膜,结果却因为含有禁用的塑化剂DEHA而成为致命的“杀手”,给人体健康带来危险,并导致女性性早熟和男性不育,用“断子绝孙”来形容都不为过。对此,专家呼吁尽快出台PVC保鲜膜国家标准,并提醒消费者,最好选购使用PE保鲜膜。
再一度,国家标准缺失成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挡箭牌,而让消费者增加识别能力,普及相关常识又成了目之所及的办法。问题在于,如果总是把产品安全寄托在国家标准,以及公众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之上,那还需要相应的行政和技术监督干什么?究竟是先有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还是先有监管责任,这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所在。
事实上,不管有没有PVC保鲜膜国家标准,不得添加违禁原料属于不得逾越的底线。在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发布的一份公告中特别强调:禁止企业用塑化剂DEHA生产食品用保鲜膜。由此可见,在保鲜膜中添加塑化剂DEHA属于违法添加,属于被严厉禁止的行为,其生产的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生产行为也应当受到相应的制止和处罚。
从此次媒体调查和抽检的结果来看,检测发现16个品牌中的15个含有国家禁用塑化剂DEHA。PVC保鲜膜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产品几乎全部被检测出含有DEHA。其中,最低超过检出线98倍,最高超过检出线472倍,平均超出检出线两百多倍。由此可见,用塑化剂DEHA生产食品用保鲜膜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无论从生产环节到流通,这一质量安全问题都没有被监管部门所重视。监管的失聪失明不作为,以及“打酱油”式的纵容,才使得“毒”保鲜膜横行无忌。
监管若是放之一寸,那么商家必然进之一丈。在逐利的诱使下,造假和违法的冲动就始终难以遏制。塑化剂DOA和塑化剂DEHA两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价格差,也成了获取利润差的源头。监管部门若是不能发挥技术把关和行政管控的作用,那么安全危害就只能由消费者买单,让消费防护能力发挥倒逼作用,无疑于责任转嫁,而拿国标作为替罪羊,更是为人所不齿。
退一步讲,国标能够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护身符”吗?现实的诸多质量事件已经给出了答案。从某种意义讲,监管的责任标准比产品国家标准更为重要,产品国家标准不过是监管责任标准的一种体现方式,或者说是态度的表现、手段的实施都不为过。若是监管虚置则会标准低下,若是责任到位则会标准高企,否则,再高的产品国家标准,也经不起低效的监管标准的折腾。
保鲜膜含毒,国标不是替罪羊,不是塑化剂DEHA的毒性太强,而是监督的作为太次。此时,最值得追问的是,当曝光行业乱象以及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依然是媒体的时候,那些专司其职的监管部门此时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