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土部公布上半年国土资源有关统计数据,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长38.2%,大幅高于近五年同期水平。与此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已高达1.7万亿元,增幅达77.3%,亦创历史新高,其中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同比增幅超过高达90%。(7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一直以来,土地和房子被比喻为面粉和面包的关系,而增加土地供应则被视作抑制地价房价的有效手段。过去三年土地供应计划均未完成的格局,在今年上半年出现“逆袭”,全国卖地1.7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然而,房价却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应声回落。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新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70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涨,一线城市上升尤其明显,北京、广州、深圳均超过16%。
是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规律失灵了吗?当然不是。卖地1.7万亿元没能抑制房价,折射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在市场经济“无形之手”之外,还有一双人为操控的“有形之手”在推波助澜。
其中一只手,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融资。1.7万亿元的背后是土地供应的量价齐涨,上半年,我国主要城市地价总体水平连续上涨,重点监测城市中二季度居住地价格479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13%,环比增长2.06%。地方政府早已陷入土地财政难以自拔,加之政府性债务不断增加,土地收入成为地方还债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地之初,底价定的就不低,几轮竞价下来更是一路飙升。面粉的价格决定面包的价格,“天价地王”频频出现,房价焉能稳定得住?
另一只手,则是房企和投资者囤地炒房。数据显示,过去8年间供应的住房用地,按平均容积率1.5计算,可建住房面积约84.36亿平方米;按人均30平方米计算,可满足2.82亿人口住房需要。然而,事实上,这些土地供应在转化为住房供应之前,还要过两道关。一是房企的圈地关。随着地产市场对流动性的依赖降低,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加重,不少企业在拿到地后并不急于开发,而是长期观望,坐享土地增值收益;二是投资者的炒房关。中国社科院房地产蓝皮书称,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镇新增住房套数已超过新增家庭数,加上存量房,整体户均住房已达或超过一套。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土地供应的效果往往是刺激炒房投资,近年来一些城市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呈现“空城”、“鬼城”现象。当增加的土地供应,只是进一步拉升存量土地、闲置住房的基数,调控房价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不排除“有形之手”的干扰,卖地1.7万亿元只能让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中愈陷愈深,在间接上推升房价的虚热,并带来与民争利的质疑。此前,有国家发改委官员曾撰文建议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归中央,此举有望为土地财政釜底抽薪,消弭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不妨一试。同时,土地供应也应从增加源头供给向强化过程监管转变,通过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严惩开发商囤地不建行为;探索征收空置税、房产税,通过税收杠杆抑制房地产投资,从而确保每推一块地都能转化为有效供给,满足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