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警惕:城市化的“陷阱”!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从一定层面讲,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但绝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红楼梦》中说:“大有大的难处”!

  ■ 宋养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的发展快得惊人: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我到过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没见到一个国家有那么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古往今来,大城市都是人工建造的庞大物体。如今,当人们把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无限制地注入大城市时,便注定了它不可能使之像自然物——如水、空气和阳光那样进行自我循环,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呼吸来吐故纳新。比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城很大,楼很高,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和空间更是越来越小。例如,我居住的地方,楼宇之间本来有一小块绿地,渐渐地变成了停车场,那片如毡的草坪,早被橡胶的车轮磨得精光!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州更是如此。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从一定层面讲,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但绝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红楼梦》中说:“大有大的难处”!

  城市学告诉我们,许多国家的实践证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限度,绝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人类是对自然界极具破坏力的物种,大城市的无度扩张,对自然界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同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因其运作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常常因为管理不善、技术失灵、操作失误、人为破坏等原因,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墨菲法则效应”。

  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曾说过:城市就整体而言是一种耗散结构,它需要从外界输入各种各样食品、燃料和原材料,同时也不断地输出大量的“废物”。城市输出的“废物”是城市难以避免的污染源头。城市污染包括:固体废物污染(内含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等)、大气污染、阳光污染,水污染、声光、电磁污染等。有的大城市周围,涌现出一座座的“垃圾山”,这些“垃圾山”,天天在扩展,逐步把城市包围起来,并持续不断地散发出大量有毒气体。在城市的污染中,水的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话题。据了解,中国多数城市里的水质,让人生疑!

  所有这些污染,如同无数把“利剑”,高悬在城市的上空、渗透在城市的中间、密布在城市的周边,交相作用,持续不断,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带来莫大地有形和无形的威胁,导致生存和生命的灾难性后果。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国诸多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大气严重污染种下的恶果。再如,因为污染,导致许多新的传染病及其病种滋生,而且很容易蔓延,蔓延开来又难以控制。又如,城市车多,除了由于车辆不断散发的尾气污染城市空气外,因堵车而发生的车祸,更是屡见不鲜,屡戒不止——每年因车祸而死伤的人数以数十万计。再如,近些年来,许多城市因排水不畅,大雨成灾,城市变成“泽国”,殃及黎民百姓。还有,一旦发生地震,连逃生的地方都难找。

  当前,正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高发期,很多地方紧锣密鼓地大搞城市化运动,如:改造老城市,开发新城区;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和目标。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和更新的大规模推进,中国先后就有180多个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计划;中等城市大踏步向大城市迈进;小城市不断扩充领地,加大投入,向中等城市进发;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集镇,也在不惜工本,不计后果,大兴土木,毁坏大片农田、林木,大搞小城镇建设。放眼全国,的确呈现出一片轰轰烈烈城市化的架势。有些地方,似乎拿出1958年“大跃进”的劲头,开疆辟土,大搞城市化的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底子差、人口稀少,但有些城市,凭借眼前的自然资源优势,在老城周围,肆意扩建新城,无限制地扩大城市面积;新城的雏形虽然有了,可是,新城区因造价高昂,房价居高不下,再加基础设施不完善,缺这少那,就业机会有限,导致进住的人迹稀少,新城寂静一片,犹如“荒城”。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有人不恰当地提出,城市化的要害是“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随之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进城的大量人口,在城市发展难以容纳那么多人口的情况下,找不到就业岗位,没有工资,买不起住房,生活难以为继,容易惹是生非,成为城市不安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主要是青壮劳动力进城,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农田谁来耕种,庄稼谁来收割?

  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建设大、中、小城市,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土地,包括农民的耕地、住地,排挤农民的就业,减少粮食的生产面积。民以食为天,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一人一张嘴,天天要饭吃。面对这样一个大问题,值得当局及全国人民认真对待。

  中国的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城市文化模式大致雷同,其中包括城市的规划设计、市容市貌,乃至产业结构都出现同质化趋势,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模样。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城市建设之大忌。

  城市原本是一个地区富强、繁荣、文明的象征,如果不适当地无序和无效地建设,其后患无穷。城市也如同一台复杂、庞大的机器,要让这台机器正常运转起来,不能光靠拍脑袋仓促行事,一定要深思熟虑,谨慎从事。

  当代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地理优势,突出特点,继承和发扬历史的文化传统,坚持时代精神,真正建设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比如,英国小城牛津,这座城不到10万人,也许在中国人的眼里,可能算不上一座城市,但由于牛津大学的存在,而闻名天下。牛津市是学术和科学的殿堂,整座城市时时刻刻都处于浓郁的求知氛围之中。

  西方,有一种热门科学,叫“田园经济学”,又叫“田园资本主义”,主要讲的是大城市的弊端,城市中的富有阶层,纷纷外逃,落居郊外。

  应当承认,目前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比较落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实现现代化,有条件地让农民逐步而又有序地融入城市,扩大就业,增加内需,提高城镇居民的收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改革社会面貌,加快建设小城镇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之中,走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新型道路。切勿贪大求全,要讲求小而精,坚决防止把城镇化变成城市扩展型的大城市化,防止人为造市,大造城市,造大城市,搞空城化。

  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只有科学地建城,把城市真正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之时,城市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