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 连载(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

  

  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玄机?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最残酷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

  作者黄生从事货币研究17年,长期在金融领域搏杀,通过《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告诉读者钓鱼岛争端背后的真相,抽丝剥茧的从逻辑的角度,从货币的角度,让你看懂这一切。这不是阴谋论,而是逻辑论,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

  黄生/文

  货币战争:

  美联储的杀手锏

  

  通过美联储委员总统任命制等法律,美联储的控制权早已从早期零散的私人金融家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政府不仅要考虑金融利益,还要把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予以权衡,从战略高度来控制与调整金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要考虑的是将所有金融都与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挂钩,而不是单纯为某一个金融集团谋利,更不可能为某一个家族谋取短期或者长期利益。因此,私人金融家逐渐受到管制和约束,以服务于美国政府所认定的合适目标。当然,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的私人金融家和美国政府的利益往往又是高度一致的。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时,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了,从而这个国家的央行就可以不断地通过印钞,并用之于到世界各地购买资产,也可以靠不断印钞去偿还所欠他国的债务。这样一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就不停地劳动,然后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成果就被这个国家毫不费力印出来的钞票买走了。这就是货币殖民主义,是各种殖民形式中最高级的形式。

  目前,美元就是这样的国际结算货币和世界储备货币,而掌控美元的美联储则成了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它不断通过货币扩张和货币收缩等金融手段,制造世界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其中,调整利率是美联储宏观调控美国经济的主要手段:如果经济过热,它就提高利率,收缩银根,使经济速度放慢,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如果经济不景气,它就降低利率,放松银根,促使经济增长。其关键是根据经济形势对利率提高和降低进行调控,并要恰到好处。货币杠杆是美联储多年来对经济实施调控的最有效武器。

  美联储调整利率不仅对美国经济举足轻重,而且对世界经济也有重要影响。可以说美联储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它通过货币政策的周期性调整,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与衰退。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对冲基金则是美联储的行军先锋,先后扫荡过英镑、东南亚的泰铢、东亚的日元和港元以及现在的欧元,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没有美联储在背后的支持,这些对冲基金要想在全球和各个国家中央银行之间进行较量中屡屡获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美元作为全球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美国则通过印钞购买全球的资产,通过印钞偿还债务,这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美国在享受美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为未来美元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联储如何赢得货币战争

  

  任何货币一旦成为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它就成为了世界货币之王,成为了货币世界里的独裁者,可以殖民其他国家的经济,享受被其他国家国民供奉的待遇。所以一旦它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它就会毫不犹豫地要消灭威胁者,并且会因此变得更加贪婪、自私和嗜血。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之王,就是如此。

  用通俗的观点讲,美国可以印钞购买世界资产和偿还债务;用学术的观点讲,美国可以享受美元铸币税。

  在美元货币霸权体系中,铸币税是个核心概念。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铸币税是铸币成本与其在流通中的币值之差,而在当代国家信用的纸质和电子货币制度下,铸币税用来指货币当局依靠货币垄断权用纸质货币向本国居民换取实际经济资源财富。

  由于发行纸币的边际成本太低,几乎为零,可以说铸币税差不多仅相当于基础货币的发行额。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铸币税就演化为国际铸币税,拥有此货币的国家就可以向世界居民征收铸币税了。

  正是凭借着美元在全球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美国才可以发行纸币和电子货币来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可以用非常低的利息来借用外国中央银行储备的美元。这么一来,即使有境外的美元资本回流美国形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的隐忧,美联储也可以通过继续输出货币资本转嫁经济泡沫和经济危机,这也正是当前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在做的事情。

  目前在全球流通的美元现钞超过9000亿,这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数量在美国境外流通,这就意味着美国征收的存量铸币税至少为6000亿美元,美国平均每年能获得大约250亿美元的铸币税收益。

  世界金融体系在过去一直实行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行的是黄金—美元本位。但黄金—美元本位存在内在的不稳定的缺点,就是通常所说的“特里芬两难”:当美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就无法满足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元这一储备货币的需求;而当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而且逆差越来越大,这虽然满足了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元这种储备货币的需求,但是随着外流美元的增多,其他国家又会对美国美元兑换黄金的信心越来越不足,美元的黄金可兑换性受到质疑,并可能被削弱。

  在黄金—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值和可持续性是以美国可兑换黄金储量为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不但经济规模空前膨胀,而且通过大卖军火以及国际贸易,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前1938年公布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战后的1945年的200.8亿美元,占到整个世界黄金储备的约60豫。这时,美国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凭借美国当时的超强实力,世界上各国对美元的信心非常强,美国也因此轻松获得了国际铸币税。但随着日本、德国等贸易大国的崛起,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德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他们政府手中持有的美元储备越来越多,而美国并不愿意日本、德国将所持有的美元用于兑换美国持有的黄金,于是美元兑换黄金的可能性终于在1971年终结。这也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本位的瓦解。

  美元对黄金脱钩后,美元就真正成了一种纸质、电子货币,然而美国通过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实力,成功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维持至今,从而也就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收取国际铸币税。

  1976年牙买加协议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也被废除,各国可以通过浮动汇率制度来维系货币自主权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平衡。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元仍然维持了国际计价、支付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世界也就正式进入了美元本位制。

  由于世界各国实施美元本位制,美元虽免除了兑换黄金的义务,但作为储备货币的“特里芬难题”并未消失,一直仍在困扰各国,不过是形式有所变化罢了:一方面,世界各国需要美元为其提供支付手段的功能,这就需要美国必须长期保持贸易逆差;但另一方面,美国如果长时间保持贸易逆差,又会使得美元外汇资产储备国对美元信心下降,如果不再储备美元,或者抛售美元,又会使得美元贬值。这个时候,美元国际铸币税要维系的话,就需要掌握好平衡,然而这个难度非常大。

  美元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能否维持,是关系到美元国际铸币税是否能延续的关键,而这个支撑力量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地位与竞争力以及发达的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经过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机构的实力大大受到损伤,美元的地位开始有所动摇。

  最近三十多年来,国际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些国家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快速增长,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在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背后,则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组织全球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活动,将简单制造等低端环节放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其廉价的劳工、土地和能源等生产要素,而将设计、营销、物流系统、研发等高端环节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些高端环节保障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积累的财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跨国公司的利润,只是这些利润一部分以本币的形式留在新兴体国家。一旦需要回流,这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就会将这些利润兑现为美元,消耗新兴国的外汇储备。所以对于外汇储备,我们还得区分来看,到底有多少是本国真正的储备,多少是跨国公司的暂时留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