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润发/文并摄影
“世界的竹根雕在中国,中国的竹根雕在浙江,浙江的竹根雕在象山,象山最好的竹根雕在胡子哥张德和那里。”这是人们参观了张德和的作品后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
走进位于象山县丹城镇东谷湖旁的“德和根艺美术馆”你会惊叹“这是竹根吗?”它们竟会如此的栩栩如生,婀娜多姿,似乎天然生成的生命。让人不得不赞叹艺术的魅力,和作者强大的想象力。透过作品想象创造者应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因为只有传说中的慧眼才能懂得它们。但是当张德和站在我们面前时,不是失望,而是觉得艺术应该实实在在的存在。可能由于常年都沉浸于创作,最开始张德和有些腼腆,但在我们坐定之后,话匣子就打开了。出生于贫苦农家的张德和,在初中刚毕业时父亲就病倒了,这对本来就困难的家庭来说,一下子犹如雪上加霜。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年少的张德和就去学油漆技艺,并随着师傅到处做工挣钱养家糊口。那时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对艺术充满期待的张德和还是会挤出时间,自学绘画、雕刻等技艺。后来也就是这石头缝里的时间,为张德和带来了机遇。1978年,国家放宽政策,允许私人可以办厂兴业,那时的张德和就萌生出了想利用自己的特长干一番事业的愿望。
由于象山地处浙东沿海,多的是满山遍野的竹子,每当秋冬季节,山民们修整竹林时,都会砍掉竹子,留下竹根。“我曾在宁波市里的工艺美术厂看到过许多出口的竹根雕,非常的受市场欢迎,那时便想,竹根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现在竹根资源又这么丰富,为什么不在家乡办一家竹根雕工艺美术厂呢?”说干就干,但凡事起头难,刚开始张德和根本不知竹根雕产品该从何处起头。经多方打听,他了解到上海外贸公司有位“老法师”对竹根雕产品十分的精通,张德和就决定前去求教。因为没人引见,别无他法的张德和就跑到上海市公安机关请民警帮忙。面对这素昧平生的乡村青年,和一颗真诚、执着的心,“老法师”最终不忍拒绝。他带着张德和进仓库,看作品,并许下承诺:只要你能做出同样的产品,我就帮你打开出口市场。这对早已准备就绪的张德和来说,就如久旱后的甘霖,充满了希望。依样画瓢,精心雕刻,很快第一批100个竹根雕就被送到了“老法师”那里,且得到了他非常满意的答复。就是这一笔订单后,张德和趁热打铁,不但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在短短的5年里,产品远销15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竹根雕艺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这一时期竹根雕艺术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和南京一带。在雕刻艺术风格上形成嘉定和金陵两大派系。象山竹根雕,继承了我国明清时期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西洋艺术,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成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在造型艺术上,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连根带须,一并应用,再现返朴归真之天趣,适应人们热爱自然的审美趋势,是历史上特别是晚清以来竹根雕艺术的一大进步。例如,象山张德和创作的《张飞》,作者把竹根的根须作为张飞的胡须,具有倒竖、密麻、蓬乱、针刺般效果,显示出张飞嫉恶如仇,刚烈如火的性格特征。具有其他艺术形态所难以达到的传神效果。同时,张德和创作的反映“昭君”内容的《眷恋》,利用竹根尖的根须团块,加工雕磨,制成后梳上盘的发髻和头饰,怀抱琵琶,面部秀美,神形兼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成寅评论说:“张德和的竹根雕《眷恋》,其思想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前代,这些根艺作品,来自传统,吸收传统的优点,又大大高于传统。”《眷恋》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金奖。
竹根雕制作需经多道工序。竹根要经过干燥、着色、防霉、防蛀处理,充分利用和发挥竹根的天然姿态,经过艺术构思、造型,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形态传神的艺术形象。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所追求的境界;“不似而似,简约意象”则是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张德和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后,结合两者的优势,推出了“局部雕法”。就是对竹根雕刻不做面面俱到的雕刻,而是攻其一点,保留更多地竹根自然本色,以体现返璞归真的情趣。这过程中他也摸索出了“乱刀法”、“连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等多种竹根雕刻的手法。艺术上的创新,张德和不但开辟了竹根雕艺术的新天地,同时也带来了象山竹根雕艺术的一次革命,使一度滑坡的浙东竹根雕艺术产业起死回生。于是业界才有了“世界竹根雕在中国,中国竹根雕在浙东,而浙东最好的竹根雕当数张德和”的说法。
张德和是象山竹根雕也是目前国内竹雕艺术的领头雁。他的作品是明清金陵、嘉定和留青三派的集大成,历史的三条路线是那样自然地交汇于他的刀端,使他的作品或透雕、或圆雕、或留青,刀法变幻奇丽,造型缤纷多变。他的不雕而雕的雕刻,如《人之初》、《茅屋·秋风》,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潘西凤的《潘西凤铭竹雕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也让人想起留存的潘行庸先生作于1948年的笔竹筒。他对竹根艺天趣与自然的追求,赢得了国内外声誉,也开创了象山竹根雕集群品牌的风格。同时他的众多透雕、圆雕佳作,自然是嘉定雄风的再起。张德和紧抓住机遇以他的勤奋和睿智引领着当下中国的竹根雕。
王群是张德和大师的入室弟子,已有二十多年的竹雕经历。目前在象山属第二梯队的姣姣者,他经营着一家工作室。自从他在2005年成为张大师嫡传弟子后,张大师“求得生存,必须要文学、要文化”的教海一直萦绕于耳。他一改过去以经济与商业为目标的工作室运作方式。“闭门思过”,很少甚至谢绝外人对他竹雕产品的商业咨询与求购。他在研透了竹雕三大路线演进过程产生的种种奇丽雕法之后,开始追求纯艺术,并大胆“叛逆”。张大师颇为支持与鼓励,告诫他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可不跳出前人的藩篱,“像布特尔不仿罗丹技法,成就了一代大师风格”。经过近四年的苦心学习,向文学作品学习,向文化人学习,向学者学习,2008年末,王群豁然开朗。他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根部内外组合构思,而后施雕,完成一幅一幅荡人心魄的艺术佳构。从王群现有作品的解剖方式看,有局部解、纵向解、横向解、纵横解和斜向解、纵斜解等六种。每个竹根采用何种方式解之,则以作者对这些竹根的势(形)或纹的理解与把握而定。如依竹根表面自然根须纹线,横截,再施以圆雕、浮雕、局部雕之法,再现优美舞姿。依天然竹根之势,纵向解剖,将内竹节作为与表皮竹青节相连或呼应的衣裙皱褶,内外浑然一体,达到不雕而雕的境界。正如张德和大师所说“王群这一举非常成功。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突破。是王群对竹根雕艺术创下的另一个新的风格。”王群的一举或可称之为“解雕”,已非前人之法,他让新世纪的中国竹雕艺术在张德和门下又生“一枝”。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问世,为了把它们留存后世,张德和有了建一个专业竹根雕馆的想法,同时这个想法也是得到了象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现在这一座粉墙黛瓦古四合院,在东谷湖畔已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游客闻名而来,很多专业人士也特地到此处参观学习,走在与历史交汇的古色古香中,感受艺术的生命,竹根的魅力,张德和成功了,他化腐朽成为了神奇。随着记者的离开,张德和也再次投入到创作中,不管将来发展如何,至少竹根已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