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莫过于汤唯说Frank在西雅图的家卖掉,去北京只够买二环边上的两厕所。汤唯说得没错。华人沈勇一家在北京卖房、在美国买房的经历或许可以更直观地还原这样一个等式。
“卖掉房子,去美国抄底”
沈勇生于上世纪60年代,40岁时置办第一套房产时,沈勇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上风上水的海淀万柳。2002年,小南庄一带还是鱼塘和稻田,他买下这套房子。“当时的想法是,在北京四环内留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也算是这辈子没有白折腾。”在这套166平米的房子里,沈勇一家平静地生活了7年。2009年底的一天,沈勇跟家人在楼下遛弯时,随意地到房屋中介的门店前小停一下看看价格,发现自己当初7800元/平米买入的房子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平米3.4万元。他的心着实被触动了一下。而美国的房市在2008年由于两房的破产,房价跌到了2006年以后最低的价格。正是这样的反差,让沈勇有了一个想法:卖掉房子,去美国抄底。于是,在2009年12月两天的时间里,从有想法到签合同,沈勇快速地完成了换房的第一步:“看房的那一天,我家接待了100多人!我家从未进入过这么多的人。约好看房的时间是上午10点到12点,居然来了七八家中介公司,有人甚至想直接放几百万的现金立刻成交。”沈勇告诉世界博览记者,他最后以581万元将房卖掉。“现在看来,万柳的房子还是卖亏了,据说均价已经8万/平米了,美国房价涨得没这么快。
“拿出在北京卖房的1/3房款,就PK掉了两个美国买房者”
2007年,沈勇的儿子考取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那边每个月租房也要近1000美元,4年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去美国抄底,正好是个契机。”开始的时候,沈勇和儿子是在Ziprealty.Com上查找房源。在网站注册后,网站给他们分配了房产经纪人,一位年轻的越南女孩成为了他们的中介。
沈勇觉得中介推荐的地方离儿子学校近,即使今后去硅谷或者洛杉矶工作,开车也只需要1个小时。下一步就是选择价位和如何买到手的问题了。最早考虑买房,沈勇只是想买一个15万~20万美元的房子。后来发现,盯住这个价格区间的美国人也比较多,这样的房子面积一般是120~160平方米之间,大多建造在2000年往前。因为是第一次置业,又不太懂房子的维修保养。沈勇感觉买个新点的房子,维修保养成本会低些,住着也舒服些,就这样,心理价位就一点点高起来了。在越南女孩的带领下,他们看了近10套房子,最终一套2004年建造的房子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沈勇了解到,卖主是个不到40岁的精英,买房时花了50万美元。2009年经济危机后,房价一路下跌,房主觉得继续还贷不值得,就干脆让银行收回房子了。这样的房子在美国叫做“法拍屋”,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很多,银行对外的报价是28万美元。考虑成熟后,中介替沈勇一家递交了购房申请。据说排在他们前面还有2个美国人,报价都比他们高,但因为时值2010年11月底,银行急于发奖金,就问他们能否全部现金结算。沈勇当然没有迟疑,拿出北京卖房不到1/3的房款,就成功把排在前面的两个美国购房者给PK掉了。当年12月15日,购房合同正式生效。
投资房产:
8.57万美元买了2套房
安顿下来后,沈勇和家人观察到,不论是以美国的标准还是中国的标准,当地的房价当时都很低。于是投资下一套房产提上了日程。中介还帮着出了另外一个主意:价格越低的房子,租金越合算。在萨克拉门托比较好的小区,越南女孩找了三四套七八十平方米2居室公寓,单套价格只有4万美元左右。买独栋的价格可以买两套公寓,两套公寓的租金加起来要比独栋高。沈勇决定先买3.3万美元那套,这套房子最高时曾经卖到20多万美元,银行裁定这套房子不许贷款买,而对美国人来说,不贷款是根本买不起房子的,于是就降到3万多美元的超低价。几个月后,沈勇又看中了一套5.27万美元的房子,同样是公寓,与之前3.3万美元的房子在同一小区,这个房子是前两年的精装修,设施很新,于是又欣然入手。买了三套房子后一算,沈勇发现自己万柳卖房的钱只用了一半。
结语
正值中年的沈勇显然对现在的结果非常满意,他们在萨克拉门托是“北京客”,早上在前门廊看看书,下午在后花园喝点茶,吃点自己种的西红柿。现在的他们一家还没有所谓的“绿卡身份”,儿子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后能留在那里工作是沈勇最大的心愿。这次回国之前,他们一家沿着80号公路完成了从洛杉矶到纽约的横跨美国旅行。沈勇和妻子还在当地社区的成人大学完成了几十个课时的免费语言学习,而80岁老爷子在那边画国画、玩电脑,对现在的结QQ、SKYPE样样精通,还认识了一帮来自各国的老朋友,总是琢磨新鲜玩意。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文/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