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文
加快西江区域经济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如城市、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合作,加强对接东盟等等,需要综合考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西江区域发展,值得深入探讨。本刊陆续推出这方面的系列报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西江流域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涉及1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和涵盖1621公里的地区性重要航道,要以11个西江沿江城市、83个县为重点规划建设区域,以加强沿江防护林建设、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绿化沿岸两侧全长3000多公里的水道景观等为重点内容的生态建设,打造美丽西江。
建设千里生态防线
新的形势下西江经济带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规划》提出的打造西江千里绿色长廊,就是坚持生态为要,环保为先,要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加强西江生态环境保护。”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说。
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应成为生态好、污染少、能耗低、效益高的绿色生态西江。然而,西江区域经济建设并不是仅仅重视生态保护这么简单,而是要为西江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千里生态防线。
广西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蒙国莲教授等认为,构筑西江千里生态防线,就是从江河源头开始治理,通过几大骨干工程建设,层层设防,构筑珠江流域四道生态防线。
“第一道防线:以水源涵养林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重点是保护好国家、自治区划定的水源涵养林。
第二道防线:以大中型水库防护林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以水库的可视一面坡划为水库防护林区,以人工造林为主,结合封山育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营造多用途树种,适当发展经济林,开发旅游业。
第三道防线:以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为骨干进行构筑,在水土流失区按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营造水土保持林,以阻挡泥沙流失,防止土地崩塌,减少河流淤积,保护农田和水库、电站设施,保证河流正常通航。
第四道防线:以主要江河护岸林工程、旱区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结合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营造河流两岸林带宽度两边各10米,以抵御洪水破坏,保护沿岸村、镇安全,保护耕地。”
生态防线,就是强调推进西江建设需要,正确处理西江经济带发展与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的关系。北流市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卢昭清说,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建设是开发建设西江的一项生态工程,是在西江经济带形成和发展前期必须重视的一项环境保护策略,是我区克服一些先进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理弊端而采取的一项科学发展新举措。开发建设西江,必须是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做到既要发展形成西江经济带,更要打造构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这是西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西江流域的生态现状
近年,西江流域经济发展势头强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生态问题。有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江上中游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大了1.5倍,活动性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增加了1倍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53.08%;可利用耕地减少,如2008年耕地面积比2003年减少了179万亩,短短的5年时间数以百万计的耕地消失了。
据平桂管理区吴红仙介绍,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如结构性污染突出。产业转移是提升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隐患。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长期以来,这个区域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通航河道上修筑大坝,开发水力资源,却没有同步建设相应配套的通航设施,使通航河流断航,碍航闸坝多,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从西江经济带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说,这个区域在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招商引资政策在环境保护措施、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加强。”河池市委党校副教授韦义勇说。
专家认为,西江经济带承载了西江流域城市群长期发展的负荷,该流域的产业繁杂,人口和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日趋严重,很多地方饮用水质不达标。
卢昭清说,分析2009年和2010年的西江流域广西段的排放指标可知,企业的污水排放逐步规范,但江水的固体废物呈逐年增多现状,必须尽快完善沿江废弃物监控制度,在沿江企业的废气废水排放,内河船舶游轮的油污、垃圾、废水排放,沿江各河段河面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用制度保障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宣传教育和道德力量的推动,更需要制度的强制力约束。专家认为,制度保障是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决策制度,做到民主决策。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等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奖励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的一个方面,纳入对政府、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等。”蒙国莲说。
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梧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翠萍认为,要加强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及政策配套,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政策体系。结合西江经济带实际,不断完善包括生态文明驱动机制、生态文明扶持机制、生态文明激励机制、生态文明约束机制等。
“尤其是要做好林业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珠防林管理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分造林业主的合法权益,加大对非法占用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沿江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的监控,控制和减少内河船舶游轮的油污、垃圾、废水排放,规范沿江各河段河面固体废物处理,净化西江水质。”刘翠萍说。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专家认为,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配合技术支撑体系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韦义勇认为,在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包括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除了要制订鼓励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技术的政策吸引和激励相关人才之外,还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进行技术研发的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激励各行各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减轻企业发展相关技术的资金压力,提高广西西江经济带企业投身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卢昭清说。
专家还认为,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科学结合。今后在完善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更严格限定。建立流域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管理体制,促进西江全流域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同时,将西江流域重点水污染地区列入国家流域环境与国土整治规划区范畴,在项目安排和投资考虑方面给予持续支持,以彻底解决西江流域重点水污染地区的治理问题。建立严格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严格限制审批对环境敏感区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