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重视债务风险 完善运行监管和防备机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地方政府依托卖地收入还债的模式将面临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破裂的冲击,尽管泡沫何时破裂难以定论,但巨大的风险累积已到了相当危险或难以为系的境地——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经济、金融等领域出现严重的债务违约,那么爆发金融危机就难以避免,英国、美国等金融危机的出现,许多都是与资产债务违约或累积严重而出现的。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巨额经济刺激政策之后,目前的债务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重中之中。笔者观察发现,社会、政府、投资者方面并未给以足够重视,相反一些巨大的投资拉动,依然延用着发新还旧的模式。

  近期IMF、穆迪、惠誉及高盛等外资行纷纷表达对中国政府债务的担忧,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体系。中国最大的内资所之一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同时兼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张克日前表示:由于(对风险的)担忧,信永中和已经全面停止承接地方债务发行的审计工作。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券非常危险,情况已经失控,有可能发生危机。但由于这些债务得到展期,现在成了长期债务,因此危机爆发的时机存在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则是次按与债务危机综合体现。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债务风险之所以受到国际机构的担忧与风险提示,有其现实背景。近年来,中国广义货币量M2在经济刺激的作用下,其超过100万亿元,而实际上产生的债务规模也水涨船高。

  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来看,国内机构华泰证券估计,地方政府债务金额2011年为13.2万亿,2012年达到15.3万亿,2013年预计在16.3万亿;这与国际评级机构预测相当接近,而少数国际机构所发布的中国债务规模总额则让市场大跌眼镜,如今年2月巴克莱集团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政府负债最高达50.44万亿元,最少也有32.24万亿元。结合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万亿元计算,中国政府的总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97%。3月6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政协会议上称,根据测算中国目前各级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在15到18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远低于2月份部分国际投行的估算。事实显示,债务规模或风险有上升趋势是最大的现实,且地方政府依托卖地收入还债的模式将面临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破裂的冲击,尽管泡沫何时破裂难以定论,但巨大的风险累积已到了相当危险或难以为系的境地。

  政府债务的累积风险在继续,同时企业债的发行与交易也存在着另类风险。从中国企业债发行来看,国内评级机构的较高评级并未能掩盖投资风险或有失评级的严肃性,因为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地方政府与企业债不可能全都是最好的,否则市场经济如何解释。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规模日益加大,而影子银行通过信托、资产管理等理财方式,将许多债券打包成理财产品出售给公众,如企业应收账款等,这样的理财或在未来出现违约,导致风险扩大化。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高达29万亿左右。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4月9日下调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后,另一著名评级机构穆迪16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正面”下调至“稳定”,而其均表示对债务风险与影子银行的风险担忧。

  从目前国内、国际环境来看,货币贬值引发的货币战争仍在继续,其汇率市场波动频率加大。相对于中国而言,货币超发的出现或并未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但债务监管则有一定的举措,比如公安部介入的债券交易核查、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等,而就地方政府与实际累积的企业债务风险体而言,目前依然没有大的认识性改变。部分地方政府继续采取卖地发新债还旧债模式,并认为最坏也是政府来兜底。而部分企业债的发行人——企业,则更是消极对待,将责任或推给银行等相关机构,因为理财产品的绑定,使得其风险认识不足。这一切如果处理不当,将可能引发危机出现,因此对于中国而言,目前国内外机构所提示的债务风险警示不可掉以轻心,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严格的履行市场法律与规则,并完善运行监管和防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