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个挑战自我的机电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首都劳动模范、北京城建二公司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经理李建武

  ■ 杨保川

  临危上任,是许多出色的项目经理的人生起点。李建武也不例外。

  1990年7月,一个从北京建工学院毕业的年轻人,扎根到了北京城建二机电公司(下称二机电公司)。刚到工作岗位,这位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别人穿工服上班,他却穿着笔挺的西服下工地。老职工认为,这个小伙子将来吃不了苦!他却不服地说:“穿工服上班溅几个泥点儿在身上说明不了啥问题,重要的是体现企业形象。”

  从此,这位穿西装上班,想法独特的年轻人,做出了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惊人之举。

  卧薪尝胆

  2000年,李建武所在的二机电公司作为配属单位改制后从母体公司中剥离到另一个公司,失去了企业的身份,经济形势变得异常严峻。2003年,二机电公司又重回母体公司时,企业资源几乎为零,职工大部分待岗,公司处于瘫痪状态。

  三十出头的李建武在这个危急时刻上任了。

  肩负重任,李建武认为,“等、靠、要”的饭不好吃,也不能再吃了!企业要生存必须深挖潜力,激发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当时的二机电公司停工多日,人心涣散,机械生锈,电线断路。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李建武重新给公司定位。他认为,公司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立足内部市场,以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挤走充斥在各项目部的水电、安装的外施队,重新占领公司内部安装市场;另一方面全面提升企业资质,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2002年-2003年,李建武另辟蹊径,将公司经营的触角伸向了燃气、自来水改造、电气安装项目等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从此,二机电公司在李建武的带领下走出了固有思维,开始承接大量电表安装、锅炉改造等专业的小活。职工暂时有了糊口的饭碗儿。

  然而,此时的李建武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要走出去,向大市场发起冲锋。但走出去的第一步要过企业资质这一道难关,为求得市场通行证,李建武大刀阔斧整合企业资源,于2003年成功地将企业内部的水电队升格为二机电公司,并一举拿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一级总承包、机电设备安装专业承包一级、锅炉安装、电力承装设施四个资质,使公司获取了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对症下药

  企业资质升级了,管理和员工素质也要升级才能跟得上。李建武以此为出发点,开始管理二机电公司。

  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管人。当时新分配过来的机电专业大学生和老职工构成了两大相互排斥的“阵营”,新大学生的待遇不高、干劲儿不足,而老职工的技术不高、待遇却不低。李建武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升了技术职工的工资标准:一般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将工程师、项目经理的工资标准分为从1000元/人到2000元/人,再到3000元/人的三个档次;技术人员、工程师、项目经理每月增加了交通、饭补等多项补贴。

  新的工资标准激活了年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然而,个别受到冲击的老职工却踹过他的门、骂过他的娘。对此,李建武毫不客气地说道:“再不学技术,不但降工资,下次恐怕连饭碗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被逼上梁山的老职工纷纷外出学习、考证,后来全部走上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岗位,无一位老职工下岗待业。

  挑战自我

  目前,二机电公司的项目部已发展至22个,年度市场营销额从低谷时期的6000多万元,上升到4亿多元,先后完成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民主党派办公楼、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中关村国际商城、财源国际中心和奥运村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的机电安装任务。

  2006年~2008年,二机电公司告别了创业时期“跑龙套”的艰辛岁月,与京城各大型机电安装公司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与角逐,并且因为所承接的工程身手不凡而成为市场中的主角。

  近几年,李建武运筹帷幄日夜兼程,像一名勇敢的战士一样穿梭在各大工程中……

  在奥运村公寓工程中,二机电公司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奋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14栋运动员公寓楼和部分公建项目的机电安装任务,为公司夺得鲁班奖一项,吹响了全国奥运立功工人先锋号,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状和全国QC小组成果奖,取得了效益和信誉的双赢。

  宏伟的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建成完工了;奥运村运动员公寓展示了二机电公司精湛的技术水平;16万平方米的中关村国际商城中外合资工程一年后胜利告竣,从“跑龙套”变身主角的李建武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将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带领二机电公司开始新一轮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