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家福利”更考验财政效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木须虫 公务员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撰文称,需警惕滑向过度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和大规模的再分配来实现结果公平的“歧途”。同时,他认为,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民众幸福感亦会打折扣,不可持续。(4月16日央视网)

  这番言论很容易被误读,“过多靠国家福利,民众幸福感会打折扣”,易于引发公众的反感:我们的国家福利在哪里?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安有所居等等,几乎每个普通百姓都有切身痛感。楼价一涨再涨,养老保险多轨制,虽然实现低端全覆盖,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如新农保,只够买几斤肉,诸如此类。在国家福利相对贫乏的语境下,谈国家福利过多的负面作用,就好比跟吃不饱饭的人谈吃得好吃得多会撑坏一样,是一种刺激,宁愿撑死也不愿饿死,大抵心态相同。

  当然,他探讨的是如何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命题,是直接分配,还是再分配?再通俗点讲,是直接给自己打工,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先“给国家打工”,再通过“国家福利”的形式,返还给民众。理论上讲,两种方式都能够实现殊途同归。但就实践路径来看,前者更倾向于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发挥市场调节各层面利益的最大作用;而后者则倾向于“大包大揽”,由政府统筹发展与分配。应该说,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需要解决好分配不公的问题,后者则要防止对经济与市场干预过多、过死,同时还要考验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应该说,如何更有效、更合理、更科学地分配发展成果,不仅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实践检验。但是,“国家福利”作用不只是关乎分配话题,更关乎公共社会保障共同底线的成色。辩证来看,国家福利和个人奋斗不是“鱼”与“熊掌”,单纯靠国家或者个人,并不利于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不鼓励“国家福利”过高,也许有合理成分,但不等于倡导包容性增长,就不要“国家福利”。

  事实上,鼓励个人奋斗和健全国家福利应该兼顾,虽然从外部来看,国家福利考验财政收入在社会财富中的比例,但从内部来看,国家福利更体现财政支出的结构与效率。尤其是当下公共保障还不健全、作用力还不够强的语境下,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更多地用于民生与社会保障,比单纯向收入要增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