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A股造就迷信的投资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秦小华/文

  随着A股持续性下跌,那些看惯纸上财富转瞬成空的,对现实越来越迷茫的投资者,逐渐转向利用丁蟹效应和张靓颖现象,以迷信般的思维方式,为股票市场的下跌和赔钱,寻找解脱的理由和借口。

  不知不觉间,A股自今年2月的2444点绵跌至今,已有8周之久。在这8周时间里,仍然是金融股领涨领跌的坐庄时代。金融股仍然是本轮调整以来的市场最强音。在惶恐般下跌中,投资者财富再次缩水,由此诞生了迷信论式的宿命反思。

  金融市场从来不缺八卦周刊的由头。从港股投资者对丁蟹效应的恐慌,到大陆投资者对张靓颖现象的膜拜,原本应该首登八卦周刊头条的新闻,因为与金融市场挨边搭界,便风靡着投资界,蛊惑着投资者。

  1992年以来,港股投资者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但凡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和电影,演映之时,恒生指数或A股均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期间,只有一次例外,即2012年5月21日《心战》开播后,恒指不跌反升。

  迷信的无奈

  据信,两类极端的人,最喜欢迷信。一类是大富大贵之人,一类是水生火热之人。两者都希望获得上天赐予的福祉。前者渴望财富永恒,后者希望成为前者。金融市场里的投资者属于哪类,委实有些难于辨别清楚。

  今年4月4日,郑少秋新作《忠烈杨家将》清明节上演,4月5日香港恒指暴跌2.73%,美股三大股指也全线下挫。这是自1992年至今,21年中丁蟹效应的第三十三次应验。由此,丁蟹效应,便成为港股投资者断定市场趋势的风向标和心理压力线。

  为下跌和赔钱,找一个迷信的理由和借口,成为金融市场里大小投资者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正常之举,的确不应当意外。作为凡夫俗子,断不清市场风水,就如同常常短路的人生,自然有些宿命的悲观,分属正常。在起起落落之间,看惯纸上财富若过眼云烟,转瞬成空,平添几许惆怅与感概,谁能如水平淡地无动于衷?

  更有激进好事者声称,一个不迷信的投资者,不算一个真正的投资者,不能算作入行。

  与丁蟹效应相反的是,聪明的大陆投资者立马找到逆袭现象。最近,张靓颖现象居然已经被A股投资者吹捧为A股见底指标,意即一旦张靓颖出新闻,A股就见底了。据称,该现象已被成功验证三次。一时间,张靓颖现象比肩丁蟹效应,在大小媒体的疯炒之下,传得大街小巷,有万人空巷之势。

  迷信的本质

  迷信的本质,来源于对现实的迷惘。尘世复杂,前程惶惑,就有了寻求精神安慰的萌动。求助于神,参拜于佛,沉迷于药,都是一种被逼迫无奈的生活方式。不过,所有迷信的背后,都隐藏着对内涵思考的蛛丝马迹,渴望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辨析。

  一反一正的丁蟹效应和张靓颖现象,之所以浮出水面,源自金融市场的迷离本性。不同的是,前者至1992年以来,几经市场检验,百试不爽,后者出道日短,唯三次可追根溯源,有待岁月磨练。

  此外,张靓颖现象,暴露出A股投资者好斗的本性。丁蟹效应存在多年的前提下,A股投资者生拉硬扯地拽出张靓颖,意图强举上涨的迷信来妄对丁蟹的下跌的宿命。尽管有些胡乱拉扯的炒作,但多少看出人性的喜好与善恶。

  之所以会出现迷信解释市场的现象,根源在于投资者对A股过度的期望。投资者太想通过A股,获得意外之财富增值。一位证券公司的朋友,曾经透露,那些账户资金在20万以下的投资者,是交易最为频繁的一群人,便是最好的脚注。

  而过度交易,是投资的天敌。值得提醒的是,过度交易并非高频交易,过度交易是失去理智后的多次交易,而高频交易是在理智决定的前提下的频繁交易。

  要回报投资者,A股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而且,A股也始终不能担当起所有的重任,包括那些虚妄的上涨迷信言论。由于市场的摇摆动荡不安,A股投资者均被动地成为投机者,他们承受的身心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就请以包容之心,允许他们在自我麻醉的过程中,自娱自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