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思友 邹生
历经10年艰辛磨砺,而今焕发勃勃生机——被喻为“凉山民族工业示范窗口”的川渝中烟四川公司西昌分厂显现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该厂自2003年以来10年累计生产卷烟224.56万箱、实现工业产值112.49亿元、划转凉山税费68.43亿元。产、值、税均大幅高于建厂初期至2003年前17年的总体水平。特别是自2008年-2010年投资11.3亿元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后,工厂经济运行呈现快速增长和质效并重的良性发展势头。2012年的产量、产值和税费分别达到30万箱、20.41亿元和13.03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64.38%、236.24%和264%。
盘点10年不寻常的发展历程,西昌分厂历经“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联合重组”的过渡期以及“总分体制”的发展期,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整体技改、强化管理质效“三步走”战略,从找出路、求生存到增实力、上水平,一路步入了创新发展的健康成长之路。
起步抓改制,激活机体“再生力”
西昌分厂原西昌卷烟厂,于1985年建厂,历史上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发展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劲冲击和历史条件限制,肩负“凉山经济发展命脉”的西昌烟厂一度陷入了滞后发展的危险边缘。2003年,烟草行业大力推行“省级公司工商体制分离改革和企业联合重组”,西昌烟厂迎来了新的转机:2004年,川渝公司全面实施体制改革,西昌烟厂与成都卷烟厂“联合重组”,并于其后的2006年再度实施了川渝中烟“总分体制”模式下的改制工作,西昌烟厂成为了川渝中烟所属川烟工业公司下设生产分厂。至此,西昌分厂新型管理体制初步构建,整体“再生能力”有效激活,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再步抓技改,增添发展硬实力
改制初期的西昌分厂虽然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免疫功能”,但由于工厂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技术设施相对落后,随着烟草行业“大对大、快对快、强更强”竞争格局的加剧演变,烟厂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一个工厂没有领先科技强盛不了,没有先进设备运转不好”。厂长周冰对此深有感触。于是,历经曲折的西烟人主动发起“争取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攻坚战役,在行业、公司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最终迎来了该厂发展史上又一重大发展机遇。
“抓住一次机遇、促成一次飞跃,错失一次机遇,落后一个时代”。正是在这种前瞻发展意识、高度危机意识和坚定发展信念的强力支撑下,全面克服“生产与技改同步推进、生产建设与抗震救灾双管齐下”等诸多困难,打响了整体技改的全面战役:200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完成30余台套高度卷接包设备和辅联设备的全新配置,创造了行业设备更新速度的新纪录;2009-2010年,现代化新制丝生产线、制丝中控系统、高架物流系统、动力能源系统、安防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生产控制系统陆续建成;2010年12月,新建联合工房投入使用;2011年12月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整体技改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一座新型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卷烟工业企业拔地而起。整体技改使西昌分厂的生产能力从技改初的20万箱迅速提升到30万箱以上,有力夯实了工厂硬件装备水平和“做精制造”能力,为该厂跨越发展创造了条件、赢得了先机。
三步抓质效,冲刺发力上“高篮”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工厂逐步搭建实施了“绩效目标”为主线、“标杆目标”为引领的两大目标管理体系;积极导入并全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管理”、“6S现场管理”、“TnPM设备规范管理”、EHS体系和安全标准化管理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新成果;特色管理的不断深化,有力推动了工厂管理水平上台阶,其管理效能的释放,使工厂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能源、物料消耗持续下降,生产制造逐步向精细化发展。在2009年及2010年工厂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川渝中烟组织的行业“优秀卷烟工厂”考评,成为四川公司内率先达标的工厂。
近年来,面对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西昌分厂全面实施川渝中烟“1153”人才工程,加快“人才梯次化建设”进程,构筑了一条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创新渠道。近10年累计投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1194万元,近5年累计投入劳动竞赛经费63.9万元,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高级技师实现零的突破,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在岗职工的63%。
2012年7月,西昌分厂又一次传来振奋消息:姜成康局长在北京听取凉山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后,再次就西昌分厂发展建设作出指示:“关于西昌烟厂,要进一步做强做大,提高结构,更好地发挥烟厂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对此,西昌分厂将立足更高起点放眼规划,站位更新目标全速推进,力促工厂再续新篇、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