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聪
“我比较喜欢激烈一点的竞争,可以说自己是速度型的。”温州市龙湾海城勒禾水暖洁具厂经理邱晓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到。经过2003年——2006年期间近三年的洗牌,温州海城的卫浴五金生产经营企业,从最开始的100余家,到现在仅剩下10余家。他的勒禾卫浴洁具“劫后余生”,并且另辟蹊径,走上了以网络销售防御经济寒冬的道路。
创业·边学边用勤思考
据慧聪网报道,算起来,邱晓敏在温州海城属于较早从事卫浴五金的那一批人。进入这一个行业的原因也比较简单,20岁出头的他,单纯的只是想拿一点工资,赚一点钱。
单纯的店面经营,只能赚取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这部分的利润,生存的空间比较小。为了增加收入,邱晓敏将店面后面的地方开辟出来,增加生产加工这一块的业务。为此,他还特地拜了两个师傅,学习各种机器的操作使用,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用。有空的时候,邱晓敏还会到别的工厂去“取经”,交流生产经验。
也就是在他扩大生产经营的同时,当地不少的人开始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据邱晓敏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都从事着跟卫浴五金相关的工作。
洗牌·地区产业恶性竞争
那时候,卫浴五金已经在海城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这里的不少技术都是从广东“舶来”,但明显更新速度慢了不止一拍。与海城之外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生产的卫浴产品以不锈钢、铜等质地为主,而像在宁波,产品则多为塑料制品。技术的更新不及时,以及产品的地区性,决定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将会在小小的海城拉开。
从邱晓敏的回忆来看,这可以算是一场恶性的竞争。由于准入门槛低,大量人员涌入,当时村里面几乎人人都在忙,忙生产,忙经销。但是技术的不精,导致了这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各方竞相压低价格,产品质量因此也越做越次,甚至焊接出来的东西,不出一个月便漏水、断裂。
在2003年,开始有工厂因为捱不过单薄的利润而关门。到2006年,整个海城从100余家,锐减至10家左右,“大洗牌”就此告一段落。
在这场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包括勒禾水暖洁具也在思考,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对他们来说,几年的价格战已经筋疲力尽,在得不偿失的背后,他们逐渐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好的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站稳脚步的基础。
升级·向着高质高科技进发
邱晓敏想得很清楚,只要等资金到位,他便会扩大生产线,朝着LED、智能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动。自从国家对房地产出台限购政策以来,全国各个相关产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邱晓敏身处的卫浴建材行业也在所难免,特别是各个实体店。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开始大幅度开拓网上的销售市场,既节省了推销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的新客户。现在,勒禾水暖洁具主要通过网络销售,来补充传统营销降低的空缺,且基本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我比较喜欢激烈一点的竞争,可以说自己是速度型的。”邱晓敏笑着说。对于他来说,他喜欢这种变化以及具备面对变化时所需要的积极应变的能力。
“下一步,我还会继续加大网上销售的力度。”邱晓敏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