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无锡人才顶层设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近日,张晓东又迎来一个好消息,自己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接到通知时他很开心,因为这是对他个人价值和创业经历获得的高度肯定。张晓东说,参加评选时,深刻感受到评审过程的新颖与严格。“千人计划”的评审委员都很年轻,有着全新的视角,对新东西的接受程度更高。同时评审标准也很高,不仅“千人计划”引进的教授,一定要在国外的顶级大学做到副教授以上(在国外此级别教授就是终身教授),各类人才也要在国内工作六个月以上时间,且在国外的高薪工作要半放弃,才能进入评审。

  2007年,张晓东与无锡新区创投总经理于波的一次偶然接触,让他从此与无锡结缘,并于次年把公司主阵地移到无锡。张晓东说,“选择无锡,一是缘分,二是契机,要感谢无锡尚德公司,当时它的成功对境外风险投资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因为政府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挣钱,更多的是希望公司能成功”。

  在看到尚德的成功后,张晓东对在锡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期间的一个插曲更坚定了张晓东的决心,原来与他深谈的于波在北大读博士期间,写了一篇关于XML的论文,案例的主体就是“倍多”的技术。可以说这个创投总经理向张晓东伸出橄榄枝,是有着深思熟虑的。而张晓东在与懂行的于波共享行业的展望后,对来锡创业也有了定心丸。

  既然决定到无锡创业,张晓东就想一心一意做好。于是对美国的风险投资商做了多次工作,并以牺牲自己的股票权益为代价,把美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转到中国,让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有了变成内资的机会,也为落户无锡做了基础性工作。2008年8月,江苏倍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倍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管理层、无锡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成立,集软件产品开发、销售、信息集成相关技术咨询、培训服务于一体,是当年无锡市“530”A类项目,总注册资本4300万元人民币。张晓东感慨:项目敲定之前,要解决很多复杂的事情,幸亏新区招商人员的坚持和全方位服务,才使这个项目顺利在新区落户。而此后新区对公司更加贴心的服务,更增强了张晓东扎根无锡的信心。

  2009年初,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评审中,杀出一匹“黑马”。进入复审答辩的五个项目中,相较于其他由名牌院校牵头的课题,“江苏倍多”领衔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格外引人注目。

  因为是首次参加“核高基”的评审,不谙流程的“倍多”到了北京才知道,申报材料里缺了很多内容。此时,新区成为他们放心倚靠的“大后方”。需要补什么材料,一个电话打回去,新区全力配合,毫无怨言。为此,张晓东感慨道:“无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此发展,值得!”

  2006年开始,无锡市成立了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挂帅的“530”计划办公室,办公人员涉及科技局、人事局、财政局等业务相关部门。从这年开始,每年分管人才工作的主要部门都会到欧美日韩等国进行推介。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530”计划的率先推出使得无锡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获得了先发优势。2006年,“530”计划推出第一年,完成注册的项目7个。2007年,“530”完成注册的项目达到61个,1年就完成了5年总计划的两倍。其后3年的数据更是暴涨至208个、600个、604个。

  经过几年发展,落户在这里的企业现身说法,成为了宣传和推动“530”计划扩大影响的最佳渠道。每年的海外推介会,都会有落户企业一同前往,他们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广告。

  就在“530”计划呈现爆发态势之时,恰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无锡市“530”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部部长吴腾骠认为,2008的金融危机,正好为“530”计划的腾飞提供了契机。“原来一直提转型,但是缺乏动力。金融危机导致了一大批资金转移到高新科技企业,这使得2006年开始筹备的"530"计划在2008年爆发。”

  也就是在2008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即“千人计划”。

  自从1995年“九五”规划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人计划”是对此最为重要的人才工程之一。这个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提出,要“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而在此前两年,无锡市已经先行一步。

  如今,无锡市的产业升级正在全面铺开。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涌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企业。例如张雷创办的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与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商丹麦LM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屈志军凤凰半导体有限公司上马了国内第一条NPT-IGBT芯片薄片生产线,以此帮助国内电力节能产品摆脱芯片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有吴薇创办的无锡矽鼎科技有限公司,甚至先于国外公司推出了类似于IPAD的移动网络终端。这几位企业家和沈立、朱忻、戴政,都已经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