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李宁花18亿处理存货为“大跃进”买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特约记者 曾云 报道

  大面积存货成为运动品牌李宁最大的痛,这一次,李宁终于决定“断腕图强”。

  12月17日,李宁公司公布一项涉及资金最高达18亿的渠道复兴计划,矛头直指困扰行业已久的存货问题。据公告称,此次应收账款重组将包括支持经销商清理库存、回购、整合销售渠道等多重方案,旨在加快积压存货的清理、盘活下游有效流通,提升渠道的盈利能力等。而回购,则是此项计划的一大重点。

  “过去的十几年,公司通过批发式运营迅速扩张销售网络,抢占了第一轮发展的先机。但是,过于激进的发展导致经销商库存增加,零售店铺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全面下降。”李宁新的执行副主席金珍君坦言。此外,陈军向记者透露,对线下销售影响颇大的电商渠道将是李宁公司的下一整顿重点,目前正处于考量之中。

  减负为转型

  对于这一计划,公司执行主席李宁告诉记者,李宁公司现在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行业的共同难题。当下,李宁公司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渠道真正创造新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为品牌和品牌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才有可能使行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在全球与中国经济增长减缓的背景下,一度高速成长的体育用品行业正经历巨大变化与挑战。

  据2011年公司财报,中国六大体育品牌库存总值同上一年相比均以两位数增长,存货周转天数也增加不少。这几年盲目扩产带来的库存和大肆扩张的门店,无疑增加了成本。

  有业内人士表示,包括李宁公司在内,整个体育品牌从此前两位数的高成长开始回落,原因包括需求放缓、库存压力、产品过剩及行业竞争激烈等。

  对此,李宁表示,在过去十几年,李宁公司通过批发的运营模式迅速拓展网络,提高市场份额,抢占了第一轮发展先机。近几年,整个行业的增速开始下滑,并出现饱和迹象。 2012年,库存积压和零售渠道问题趋于严重。对此,管理层迅速作出决定,出台了全面变革蓝图,以求改变下滑态势。

  “过去几个月,公司同多家骨干经销商进行紧密合作,成功推出了几项关键的改革试点。这些试点现在开始全面落地,主要内容就是重建渠道的盈利能力,也就是渠道的复兴计划。”李宁补充道。

  按照这一计划,李宁公司将协助经销商清理库存、回购存货、合理化销售网络及制定针对性的计划,以重整个别经销商的应收账结构等,而有关费用将以应收账抵销方式体现。上述方案将于未来数月内确定并执行。

  此外,李宁公司还将主动调整业务、加强对体育运动的投入、一次性解决库存问题。

  据了解,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此次复兴计划中就包括了对超出账期的存货和应收坏账做出拨备。

  对于这次渠道复兴计划对公司财报的影响,李宁公司执行副主席金珍君告诉记者,这次计划主要是一次性费用开支,而且是非现金的行动,对公司的现金流不会有太多影响。

  帮经销商减负

  面对经销商手中“沉甸甸”的存货,李宁在万般无奈之下决定斥资回购。

  “此项计划,目前已经进入筹备阶段。”跟随李宁公司超过5年的知情经销商李军(化名)对记者透露,“李宁公司此次回购的货品主要是2010年、2011年的存货,由于这两年行业内普遍存在大尺度扩张,指标进货量是实际销售量的120%到130%,造成库存压力。”

  对于回购的价格,李军也表示相当满意。“存货根据货品新旧程度定价,基本在四折到五折这一区间。”而在售的李宁旧款折扣目前三到四折的比比皆是。

  据李军估计,这次湖南地区回购的存货价值预计3000万到5000万左右。而回收于集团的存货,也将销往或赠送海外贫困国家或地区。“对我们而言,这代表着我们将可以摆脱库存带来的恶性循环,让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来购置新品,保证市场的新鲜度和利润率。”

  值得注意的是,李宁经销商对铺面的升级在公告发布前已处于进行中。

  18亿够花吗?

  在“断腕图强”之前,李宁也做出了不少的尝试。2010年,李宁公司曾希望通过品牌重塑,进行消费群调整,于是发动以换标为核心的品牌升级运动;最后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为0.44亿元,同比减少84.9%的年报数据,预示了李宁的又一次危机,李宁随后对店铺进行结构性调整并关闭了1200家低效店。这似乎并没有给李宁的业绩带来明显的好转。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宁此刻推出的最高达18亿渠道复兴计划,将是李宁的生死之战。在如此重大的影响之下,李宁的投资者恐怕没有这么乐观。有港股市场投资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认为,这一举措虽然是“正确决策”,但14亿到18亿元的规模是否足够清除李宁旧有库存障碍尚存疑问。

  细分市场带动行业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日前表示,体育用品行业可能还有两三年的调整期,一些企业或被淘汰,一些企业或凤凰涅槃焕发新的活力。

  对于这一观点,李宁表示,随着中国体育运动品牌市场细分需求的显现,尽管尚未达到极度细分市场的需求,但依然给行业转型带来很大空间。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李宁认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已经开始所谓的洗牌,这一洗牌会让真正优秀的企业得到提升,而那些一味跟随没有转型变革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而对于“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三年不生产都够卖”的传言,金珍君认为,现在市场到底有多少存货并不重要,整个市场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也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最关心的是公司内部的变革转型有没有做好。

  不管市场如何评价本次复兴计划,留给李宁的时间恐怕已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