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双轮驱动 明年经济形势好于今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特邀撰稿 刘学智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这是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有机遇也有挑战,希望和困难并存。

  就整体性政策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政策稳定是一个大前提,适时根据新变化调整政策,稳中求变是未来一年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的指导思想。

  经济增长可能会超过预期

  明年经济增长预期是7.5%。中央提出有质量的增长,估计明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超过预期。

  今年下半年CPI进入2时代,这个趋势根据过往经验推测,怎么也得维持一年以上时间,如果在出现新一轮通胀,那么也是在新一轮货币宽松之后的繁荣时期。既然通胀不严厉,央行没必要紧缩货币抑制经济向上趋势,全年经济维持在8%以上,也不是不可能。在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左右。

  结构性减税仍唱主角

  明年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扩围和企业所得税减税或将成明年减税重点。而在财政支出方面,会议则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

  结构性减税将作为2013年积极财政政策核心贯彻执行。对此,社科院财经院专家说,根据测算,2012年结构性减税的额度大概为900亿元,其中增值税和个税减税发挥了最大作用。而对于明年减税重点,营改增的进一步扩围和企业所得税减税则将是重要方向。

  营改增是目前最大的一项结构性减税,今年营改增带来的减税额度约为500亿元。而据国税总局测算,改革向全国扩围后带来的减税总规模将超千亿。侧重在减税,营改增目前正在积极推广,这些都是好事,特别是对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来说可能会减轻一部分负担。没有创造蛋糕就没法分蛋糕,最近一段时间,实体企业遇到了很大问题,不仅仅是销售问题,更多的是成本和融资方面的问题。

  在财政支出方面,目前经济建设投资类支出占宏观财政支出的比重已接近40%,而医疗和社保就业等支出占比仅为20%。专家预计,未来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将是投入重点。

  下一步财政政策或将和新型城镇化结合。

  城镇化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在自主创新,未来的空间在城镇化。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

  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里需要巨大的投资资金,也有巨大的投资机会,但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核心问题如农民的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五大问题还需要细化。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抓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同时,城镇化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必然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必然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房产税扩容或有实质进展

  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意味着“限购”、“限贷”政策还会延续,而扩大房地产税试点预期也会有实质性进展。坚持调控,限购是调控红线,还要从严执行,并且房产税应尽快推广试点,甚至在全国推广。中央政府已经多次透露深化改革的信号和决心,因此房产税务“扩容”是板上钉钉,预计明年全国“两会”前后会有明确方案。

  如果2009年楼市温度为100度,2012年1-2月楼市陷入冰点,目前的楼市温度在50度左右,只有在限购与限贷持续的情况下,市场才不会出现全面抢购。  

  必须坚持调控,限购是调控红线,还要从严执行,并且房产税应尽快推广试点,甚至在全国推广。

  扩大内需成战略基点

  一个国家经济要想发展好,永远要靠内需来拉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点在内需,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至关重要。市场观点认为,服务性消费、网络购物、物流等领域有望受益。

  在世界经济低迷之势一时难以扭转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更加集中在内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等。因此,上述领域会逐步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教育、医疗、养老,以及配套产业,将是资金重点关注对象。而服务性消费、网络购物、物流、农业等领域或成下一步消费新增长点。

  在投资领域,稳投资同时要注意优化结构,民间投资活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主动调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前景的行业,政府的职责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市场预期,“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提法则是首次,颇为新颖。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目前宏观经济领域取得阶段性稳定,但是微观领域的信心和企稳迹象还需要稳健中略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巩固。因此,适当扩大融资总规模符合微观经济需求。

  同时,社会融资总规模在扩大的同时,需要调整内部结构。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一方面要向债券、股票、委托贷款等融资渠道适当倾斜,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信贷的比重,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比重。

  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所有这些都是由实体经济来完成。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基础,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我国经济想要稳健发展,就要充分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让企业家们不再成为“弃业家”,让企业的企业家们回归实业。大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实体经济发力,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得到发挥。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总体看,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有利因素逐渐增多,预计比2012年有所改善:一是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增强。二是欧洲经济2013年表现可望略好于2012年。三是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谋求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的政策突破。

  自贸区建设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将有利于外贸稳定增长。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与此同时,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重视:新兴国家需求增长放缓又抑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2013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震荡起伏可能较大。

  国内经济减速换挡

  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正能量。中国经济中长期进入减速换挡时期。

  2013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无论是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是从自身情况来看,我国在“稳增长”方面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预期2013年对冲压力将明显减轻,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下降空间;2013年物价水平总体仍将保持相对低位,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基准利率相对较高,存贷款利率也有下降空间。从财政政策来看,我国仍具有一定减税空间,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投资缺口较大,财政支出需求也较高,因此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较大。

  扶持小微企业的系列减税政策2013年继续有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进一步推进将使原征收营业税的民间企业享受机器设备和物料消耗两者购进增值税税额抵扣,有利于激励民间投资扩张。42个部门的“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消除各种行政障碍,减少“有形之手”对市场运行的干预,激发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

  就企业而言,从不利因素来看,企业投资信心和能力有待恢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税负较高等因素不断侵蚀企业利润,亏损面有所扩大,这不利于企业投资资金积累。201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望小幅回升,但产能过剩压制了价格回升幅度,企业家的预期能否得到有效改善,是企业新增投资能否较快增长的关键。

  产业升级短期内仍缺乏新的增长引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企业全面的设备更新投资高潮2013年难以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升级缺乏新的带动力量,企业仍将承受结构调整的阵痛。

  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如果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农产品价格上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全球不出现恶性通胀压力,世界经济基本保持上年的增速。同时,我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的关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大财政扩张力度,财政赤字规模较上年有所提高。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增速略高于上年,全年外贸顺差24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最突出的看点是明确未来经济增长以内需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城镇化亦是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其对经济撬动效应可想而知。

  明年财政政策将更强调完善税制而非单纯的结构性减税。完善税制,能从多方面发挥税收调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房地产调控的作用。

  优化税制结构。进一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使直接税与货物和劳务税一起构成政府收入的主体。构建以房产税和资源税为主的地方税系,使其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产税可以逐渐成为与地方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责相适应、与优化房地产调控相配套的地方税系中的支柱性税种。

  完善税种,提升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进一步改革增值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合理引导生产与消费。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改革应坚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向,适时稳妥地向前推进。

  货币政策明年预计将稳中偏松。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可以判断,明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和产品不断创新,直接融资比例逐步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有意激活金融效率,发挥非信贷融资的积极作用。

  基于宏观经济已呈现企稳回升趋势,加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仍会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市场对于明年经济走势预期很乐观,认为明年经济形势会好于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