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夫/文
『作者简介』
陈达夫先生,大富思想创始人。世俗职业主要以管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企业家、高级职业经理人、投资专家为主,活跃于中国企业与商界。
连续看了几次影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及其影评达人们进行的复杂揣测。之后也参阅了该片原著。我数次陷入迷茫,经过好几天的思索,至今方才走出来。
李安先生的这部电影和原著一样,导演和写作手法、表现技巧及对故事取材等各个方面,都堪称是世界一流水平,其效果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内容方面,经常通过虎与Pi的视角表现人性为自私而生的善恶两端,肆意渲染人性、宗教与信仰的发展过程及其极端场景下的表现,试图以一种特殊境遇来深沉地表达个人对宗教与信仰的求索、迷失、否定与自信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也是世界一流的。我同不少影迷一样,对导演及作家钦佩万分。
虽然人类的知识与习惯都来自于前人的积淀,国家或地区之间也存在落后对先进的复制及创新;不过,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该片及原著缺乏足够的理论与社会深度,导致其原创性由于受到创新程度不足(很多桥段均可从其它文学及艺术作品中找到原始出处)的制约,反映他们的视野暂时还无法超越达尔文式的价值观与宗教悟道式的思想的局限。
在其思想境界方面,这个并非弘扬美而属于恶,或者说表面拟人化的美背后实质为恶的故事,及其美轮美奂表象后面隐晦表现与融入的另外一条主线,比较那些伟大的作品以及弘扬普世的,甚至仅仅表现善的一般作品,则如同佛法之小乘与大乘的差距。李安式的诠释与思考,当然是缺乏悲天悯人、舍生取义或普渡众生的慈悲情怀与人文关怀的理想的。其对Pi命运的表达及其回归至普通人的精神状态与个人美满的生活,表现的只是一种小我之爱;同时,隐藏其后的,是观众或读者对Pi所述的第二个故事的无限恐怖的“遐想”。这已经不同于人们是否质疑Pi吃素或吃荤。吃素或吃荤对绝大多数世人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人吃人及是否确实吃了自己的母亲,却不仅涉及人性的残酷,也反映了人们因质疑其行为在伦理上可能存在兽性的本能反感。
至少包括几乎所有貌似电影营销软文的,以及其他留下文字爪印的人们,都普遍认为Pi的第二个故事才是真的,并且对人物形象对号入座,以及纷纷揣测、衍变各种各样吃人的吃法;其中一些人更是以“邪恶之心”演绎推理出其他更为匪夷所思与恐怖的第N个故事……
总之,没有人认为Pi的第一个故事是真的,但也几乎没有人不是同导演及作者一样认为或间接承认Pi的第二个故事的合情合理,甚至对其残酷行径表示同情。只是读者或观众们轻易地忽视了由低向高两个层次的后果:一是人性衍生的猎奇与变态心理,正好被导演或作者加以商业化的利用;二是在激发人们疑惑与质疑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恶与绝望激发了出来。虽然导演对后面一个后果未必真的希望如此,但至少浮现在我眼前的是:躺着白色病床上静静讲述死里逃生的Pi,事实上已经成长或转变成为一个穿过真、善、美的,成熟了的生存奴隶,并且他的灵魂已打上魔鬼的印痕。
这样的结局,显然缺乏对Pi这个少年的真正同情,也无法救助他大难不死,重回现实社会后的那颗千疮百孔的内心。这就是该部影片及原著的残忍之处。影片的最后,Pi露出神秘、诡异而又绝望且夹杂着故作轻松的神情,笑着对作家说“你跟随了上帝……”,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份令人窒息的恐怖,说明影片及原著连起码的小我成全,对人物的小爱,也是明显遗漏或故意不予关注的。
本片及原著所表现的,则是一种阴柔的自私与绝望的残酷。不光是隐含的内容,也包括那些阴森恐怖、环环相扣的食物链等等。从浅层次来看,令人思之不寒而栗;从深层次来看,无疑也是让表现者及受众容易陷入无法解脱的自负、孤独与自利之恶的精神牢笼,从而对人性及他人失去基本的信任与关怀。顺着这部影片及后续影评人的哲学、宗教及人性的揣测与发挥,我们只能明白:那些美的背后,隐藏着居心叵测的丑;那些善良微笑的背后,隐藏着毛骨悚然的邪恶变态;那些真实客观的视野背后,隐藏着无法洞见心机与辨别现实的虚伪;那些表情恬淡从容的和谐背后,隐藏着他们曾经或当下的作恶多端,及其无法解脱的内心矛盾与谴责;那些挥洒千金的恩赐与善行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自私与野心。
如Pi所说的“你跟随了上帝”,导演及原著通过宗教化的点缀与童话故事式造壳的狡诈,伴随着Pi之内在的恶与外在的无辜,是充分发酵了的人们(受众)的好奇心理,从而轻松实现了商业化的目的。如果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实质上,这部影片与原著一样,缺乏基本的宗教教养;而只是一个依靠掌握较多杂乱无序的浅层次宗教。
如果不是出于对导演及作家的个人的评价,仅就影片本身而言,该片吸引眼球有余,却毫无宗教的仁慈、普度众生的自我牺牲精神、超越个体及本我的大德智慧,以及告诉人自救与仁爱,甚至不如一些战争题材中队员为他人所作的自我牺牲与凸出的战争使命感。因为以该片的名字《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来参照内容,观众们看见的,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奇幻,而只是真实意义上的残酷。如果不以哗众取宠的商业噱头,类似童话名称包装残酷之心的糖果去度量,那么,本文作者亲眼目睹一名儿童和他的母亲兴高采烈地来观影,到结尾时,那名儿童恐惧表情和离开座位紧贴着母亲时的紧张,则是最直接的现实效果。
那些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宗教及其主人公,则未必是出于自负、自私、迷惑与野心。如佛基于大爱,则认为,众生(非仅仅指人)平等,均可得救赎,都可获解脱,皆可觉悟成佛。佛的理智,如上帝所云“能自救者得救之”,是一种表见冷酷式内在激励人自立与自救的大慈大悲。“恒河沙砾”般的佛实际上还是人自身,无论是佛还是人,他们都是谦卑、宽容、厚德与伟大的。而Pi的故事及其演绎者们,显然如同泥胎木塑之像,无论他们如何着上伪善的法衣或占据社会地位,都是自大、狭隘、重利与渺小的。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哲学、艺术及科学流派视为圭皋的经典体系,不能简单地归功于一个人或几个人,其实质都是一代又一代持相同教义或哲学思想及科学观念者的不断总结与延伸;但是,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本质上,只是人们看待事物及解决各种问题的不同视角或方法,人们学习与掌握它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助和助他,而非受到束缚。
不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却越来越让知识不再利于人获得幸福与大爱,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其它欲望及少数人监视或奴役他人的目的;不同的是,宗教思想、一般哲学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使命,除了应该是解放人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激发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与呵护,从而确保人类活动的根本法则是始终围绕人性之美。因为,如果远离了人性之美,人类社会就会陷入了恶之地狱。但不可否的是,在人类进入公元前后的两千年里,宗教确实存在一个边缘化与功利私化以及市侩化的过程,几乎同时伴随着社会世俗的自我(科学)智力与能力的增长并逐步取代盲目信仰他人的过程,阻碍了或掩盖了人类知识原初的基本功能和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
也不得不说,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与理解,也如此。作为一部作品,能引起无数人的迷惑与思考,它就是有意义的。我之所想,无非也只是一孔之见,带着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视角。同样的,如同我宁愿相信Pi的第一个故事才是事实的真相,因而第一次观影,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绝处逢生与个人奋斗的励志故事,而认为Pi所说第二个故事实质上只是他因为受到具有资本社会人性的贪婪与多疑属性的人们的怀疑与评价之后,进而影响了他对待人际关系及调侃人生的处世态度;我也期望观众或读者们的眼里和脑海中只看见了美化的场景与惊心动魄的人与动物的奇幻故事……。
需要警醒的是,一些事物及其背后的操作者们的动机所包含的东西,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则社会人性之恶的流变与道德的弱化,自然就是不可遏制的。那么,对人类的学习、创作及全部行为必须反复重申并高度重视人文关怀。但如同冯友兰诠释荀子《天论》对诸子百家的评论:“哲学家们的洞见和他们的短处常常纠结在一起,哲学家往往有自己的洞察力,而往往又自恃太甚,结果洞见之处又恰好成为他的盲点,他哲学的长处又同时成为他哲学中的短处。”如同揣测的圣意未必真是圣意,我也期望Pi及更多故事的导演及作者们确有我所思之不及的境界与思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确实有着或尚存一丝高尚的节操、爱人之心与思想责任感,诚善莫大焉。
如此而论,假如该片哪怕只在其结尾处,能够如同《泰坦尼克号》简短地作一个从黑白色的残酷到彩色的友爱的期冀片断,也许本片给予人们的警示就充满了宽容的温暖与希望重燃后的张力。但显然不是,本文才起名曰“李安式无爱之美的阴柔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