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长才
近日,一则不算大的新闻,引起了不算小的关注:华中科技大学2012校运会上,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赛跑,突然“失踪”了。
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是田径比赛男女长跑的最短距离。将这些“残存的”最短长跑项目刷掉,意味着已将长跑从大学生比赛中彻底取缔。
多地媒体跟进采访,发现华中科大此举绝非孤例。压缩跑步距离甚至全部取消长跑,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西安,已有超过30所高校的运动会全部淘汰了长跑项目;西安电子科大从2006年起就已不再搞男5000米和女3000米以上长距离比赛。在南京,多所高校在今年的秋季运动会上,男5000米、女3000米等传统长跑项目已经不见踪迹。在北京,除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还保留男10000米、女5000米外,北师大、北科大等高校已消灭所有3000米以上的项目,径赛最长距离仅为1500米。在上海,除复旦大学还保留长跑项目外,大多数高校已将比赛距离大幅度缩短;上海财大男5000米、女3000米的校运会项目早在多年前就已取消……
也许有人会说,运动项目多着呢,何必非得要自找苦吃搞长跑?何况现在的大学生早已没有了国家包吃包住包分配还要包干部身份的优越性,他们吃喝住行全得自掏腰包工作也得自己去找,学业重压力大甚至连生存都很不容易啊!
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有着种种难以言说的学业的工作的乃至于生存的压力,进行必要的运动保持身心健康至少得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也就显得比以往什么时候都重要。而且自从世界上有了大学诞生了现代体育运动以来,大学生从来就是长跑运动的主力军。
跑步不是唯一的运动,但很可能是最好的运动。长跑从大学运动会上消失,在最应该有长跑运动的大学校园中缩水甚至走向消亡,其实绝非偶然。除了许多表面的原因外,相当程度上也是中国全民体育规模性萎缩在大学中的反映,是中国体育几乎倾全力于奥运争光而对群众体育放马南山,导致全民健身运动深度失落的一个缩影。
奥运会上狂揽金牌,风光无限,现实生活中体育却与广大老百姓越来越远,在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广大业余运动员在正规赛场上的全军覆没。
有人会说这是水平比不上吃专业饭的啊,可世界上绝大多数体育高手都是从业余从公平的竞赛中走出来的,不像在中国非体制内的专业选手就是有水平也白搭更没有通过比赛提高水平的机会。没有了过程的公平或程序的公正,又何来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水平的提高呢?
我国以极少数专业体育精英“代表”广大国民参与运动竞赛甚至以此“代表”全民体育的特色模式,在全世界绝对独一无二。如今在全国性的比赛中,由政府主办亦由政府垄断的全运会、城运会等等大型的高规格的体育竞赛,所有项目几乎无一例外由国家包养的专业(各级体工队)和半专业(如少体校)选手所独占,甚至连全国大学生体协也欲进不能,长期被排除在外,更遑论其他业余选手。而广大民众有权参与的赛事,仅仅是有关当局圈定的全国体育大会,也就是围棋、象棋、桥牌、攀岩、门球、轮滑、拔河、龙舟、舞龙舞狮、毽球等等一些非主流的甚至非肢体运动的项目。
所谓“全国体育大会”,乃十多年前为拾遗补缺、保留传统及开展一些非奥运项目而设立,对于普及体育运动尤其是对于日常性健身,其功能和作用都极其有限。为什么诸如各种跑步、游泳、各项球类等等最有利于健身、最方便开展也极其容易普及的运动项目,在可以“为国争光”的专业性运动会上开展得轰轰烈烈,搞得扎扎实实,干得有板有眼,争夺得异常激烈,而广大老百姓却无缘染指这些其实并不难组织,也不用花多少钱费多少时间就能开展的运动呢?
自从我国大搞奥运战略的举国体制以来,原本众多业余选手可以参加的各级体育比赛,已逐渐被培养专业精英的浩大赛事所取代。以致对于全民体育运动的“施舍”,已到了令人汗颜之地步。某大省近年举办的“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主要就是棋牌、拔河、龙舟、门球等一些不入流的项目。体育运动最大的基础项目田径,竟然只有一个50米迎面接力,多么像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过家家,甚至给人一种受愚弄的感觉。
据知该省之省运会——全省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综合性运动会,已被原来的省青运会完全取代,成为了仅仅是18岁以下的有可能成为“苗子”的极少数少年儿童才有资格参加的运动会。即是说,原来以成年人为主的省全运会,事实上已将不能成为“苗子”的所有人全部赶出了赛场,在此种情况下举办的该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也就成为了广大民众有资格参加的唯一大型综合性赛事,可仅仅从项目设置上看,就真叫人哭笑不得。这做法也实在太抠门了呀!
比起各级高度关注的全力以赴的规模盛大精彩的精心设计组织的并按照年龄细细分组的设置项目多达六七百的“省运会”(也就是以前的青运会),社会体育或大众体育(中国习惯称群众体育)已沦落到何等悲惨之地步!北京奥运会后该省某地级市所承办的最近一届省运会,其开幕式的非凡气派、美轮美奂的景观、宏大的竞赛规模、精心组织的水准与各级的重视程度等等,几乎可以媲美奥运会了。但为什么对不可能成为奥运争光专业精英的广大人民群众,就不能多恩赐一点享受体育文明的机会呢?
中国群众体育全面缩水的规模性失落,在最具健身效果也最容易普及的长跑中亦无法避免。某特大城市号称品牌赛事的元旦越野赛已举办40多届,以前的赛程相继为16公里和11公里多,但近几年已缩减为男5000米和女3000米,就这还限制55岁以下才能参加。全世界的长跑、马拉松赛都只有年龄的下限而无上限(如全程马拉松限20岁以上),不知设置这55岁的门槛倒底是没见识呢还是图省事?而该市今年元旦赛跑设定的几千人规模健身跑,才仅有可怜兮兮的1000米过一点,对于长跑而言如同儿戏,不知能不能成为大规模公路长跑中距离最短的吉尼斯纪录。但就这也还有严格的年龄上限,真使人莫名其妙,觉得作秀都没有把样子做像。
运动竞赛是现代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没有比赛就不成其为现代体育运动。从事健身运动并非一定要参加比赛,但是没有比赛的运动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难以提高水平的,更是缺乏影响力而难以持久和普及的。有人说奥运争光是中国最大的面子工程,为了这面子付出的代价却太过昂贵。奥运会上狂揽金牌,高扬国威,现实生活中体育却与广大老百姓越来越远的事实,已凸显出为了这面子工程对于国家资源的错用或滥用:中国的体育投入极其惊人,却几乎只用于包养可以去争光的极少数专业精英而极少用于广大纳税人;中国所建造的一流体育场馆越来越多,却只供极少数特定的人使用而不对广大公众开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各级政府体育机构耗费了巨大的行政成本,却几乎只对培养奥运争光的专业选手负责,而对占总人口99.9%以上的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基本上就是作作秀走走过场而已。
体育是一个文明国家进行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莘莘国民健体强身的主要手段。真抓实干面子工程而对全民健身多是作秀和走过场,必然付出牺牲国民健康的惨重代价。多年来,我国全民体育在随着中国奥运金牌的增多而不断萎缩时,有关调研展示的国民健康素质,也一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新东亚病夫”的警告,看来绝非耸人听闻。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所办的“大事”从走火入魔的奥运争光切实转移到提高国民体质和全民素质上来,使体育运动回归本质,报效中华民族于实地,这是我们从大学运动会取消长跑一事,理当获得的一种警示,一些思考,及所表达的一点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