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北京的“澡堂文化”到如今大街小巷遍布的“洗浴中心”,清华池经历了洗浴行业的一次变迁。不过,无论装潢、设备如何更新换代,老字号的招牌背景、独特的技艺传承,都是现代企业所无法复制的。而在清华池方面看来,老企业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不断注入新的东西,就能让这个牌子传得更久更坚实。
“只有死才能生”
今年10月的一天,气温骤冷,不到早上8点,街边的大多数店铺还没有开始营业。一对中年夫妻带着自己的母亲,一家三口来到清华池。本以为这里还没有开业,不过进入大厅询问服务人员后发现,这里居然早已开始为顾客服务。“我们是第一次来,母亲岁数大了脚有些不舒服,听说这里治脚病好,所以就来试试,来的时候以为得九十点开门,没想到这么早就营业了。”一家三口中的丈夫说道。
在几经搬迁之后,如今的清华池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休闲场所。5层高的建筑,包涵了洗浴、足疗、修脚、美容等服务内容。可以说如今的清华池被称之为“休闲综合体”并不为过。当然,来到这里感受最直观的特色,便是占据一二两层的修脚服务。据了解,目前清华池仅修脚的面积就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每位顾客都需要进行登记,方便清华池掌握每位修脚师的工作情况以及对顾客最大程度上的负责。每天营业没多久,二层专家区的门口就会排起长队。
重振修脚技艺
1905年开业的清华池,生存到今天已逾百年。虽然目前从整个洗浴行业,尤其从北京市场来看,行情算是不错,但清华池能存活至今,也必然有其独特的东西。现在看来,这个东西正是清华池的“修脚”。
在2000年严重受到同行业竞争挤压之时,清华池认真冷静分析出了自己的强项,“脚病治疗”就被清华池规整为老店要有的“新东西”。所以,清华池便在当时从洗浴中把“修脚”单分出来,意欲借修脚重振河山。
“当时的修脚师就只用14把刀子,一上午要修三四十人。按现在的病来说,很多都有传染性,那会儿消毒也很糊弄,给一个消费者弄完,刀子就拿酒精随便擦擦。不能说一点用没有,但作用确实不大。而且修脚的时候也难免会让刀子见血,一见血刀子肯定就不卫生了。”曹东彬婉婉道来修脚行业的历史。
现在清华池使用的刀具都是一次性的,实现“一客一换”,“每把刀具使完都要进行高温消毒。拿走消毒,封好了再拿回来。客人修脚的工具都是现场拆封,自然让消费者不再担心卫生问题。这在别的地方是做不到的。现在我们一位修脚师一天至少要用200把刀子。多的时候清华池一天最少就得有3000多把刀子。所以,卫生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流程,让修脚刀的消毒、包装都形成一体化也是必须的。可以说,就是这么一把小修脚刀,解决了修脚行业最大的问题。”
老企业要迎合新需求
在曹东彬看来,老企业为了发展,自然要不断注入新的东西。而这个新东西的来源,正是如今“社会的大环境、老百姓的新要求”。除了修脚,其实清华池一直在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各种经营方式。比如清华池的搓澡也将老北京的搓澡进行了恢复。“我们这儿的搓澡就是老北京搓澡,现在一般搓澡都是拿搓澡巾。但真正的搓澡其实应该是用毛巾,用搓澡巾搓完‘浑身较劲’,顾客肯定不舒服。所以我们就恢复了过去老办法的搓澡,用毛巾搓。过去传统搓澡还讲究‘108把’,从哪儿开始搓,哪儿重哪儿轻,都很有讲究。这个现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其实用毛巾搓,技师是非常费劲的。但现在消费者消费都讲究舒适,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恢复。”
对于在年轻人方面的宣传,清华池也不断寻找着商机。“现在年轻人都上网,最时髦的是团购,所以我们尝试开展这项业务。年轻人看到,一定想来看看。这就是在不断培养新顾客。可能这些年轻人的父母都知道清华池,但年轻人就未必知道了。都是等脚有毛病才来我们这儿,所以我也想办法让脚没毛病的也来我们这儿体验一回。”
对于社区的活动,曹东彬介绍,是培训新人不错的平台,年轻人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学习与锻炼,可谓是一种互利互赢的手段。曹东彬同时也指出,现在为老年人服务,等将来这些老人后辈脚出问题的话,一定会让孩子去清华池,而这种宣传是最能深入人心的。宣传坚持做10年,效果肯定值得期待,所以不能把社区服务看得太简单。(摘自《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