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根福:做实业,我有一颗“义乌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根福,义乌市政协委员。浙江华帅印染有限公司、义乌市国发市场开发有限公司、义乌市南北小商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浙商全国市场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市场协会常务理事、义乌市纺织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初涉商海起步顺利

  

  和一些义乌商人从挑货担、摆地摊起家有所不同,我的事业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

  1981年,改革开放伊始,这一年,我14周岁。就在同龄人还在上学时,我已顶职初涉商海,成了上溪镇供销社里年龄最小的一名营业员。走在村里,别人总会羡慕地说,“你看,还是根福最有出息”。

  工作后的第一个月,我领到工资,一数,25元,正好是做施工员的好友小楼月工资的5倍。毫无疑问,我当时的工作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供销社开始尝试多种经营,副食品、针棉制品、日用百货、五金电器等都可以经营了,供销社还办起了纺织厂,生产当时十分流行的华达呢面料和丝绸被面。作为供销社纺织厂“主外”的经理,我就开始在外闯荡,要把原料买进来,还要把产品卖出去。

  南至海南、北到哈尔滨、西至乌鲁木齐,我走遍了全国各地。那时候,每年365天,我将近260天都奔走在大江南北。

  

  走南闯北积累经验

  

  奔走,这一个看起来辛苦的字眼,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心中有份信念:要让供销社赚到钱,要把义乌人不怕苦的精神带出去。

  毫无疑问,义乌商人把生意做大,少不了朋友的帮助。1987年,我前往重庆、四川销货。在火车上,我认识了一位台州椒江人,由于是半个老乡,一路我们俩就聊到了重庆。从生意到商道,从理想到人生,我们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在火车站我们分别后,互留了联系方式,但没想到后来还能再遇见他。

  在四川内江,我找到了一笔生意,内江百货大楼一下订购了5000条被面。当我满心欢喜地签完合同后,突然发现原本放在柜台上的提包不见了——里面不仅有换洗的衣物,还有1000多元现金,以及一张义乌县政府开具的乘飞机的介绍信——原本想着签下单子就试试第一次坐飞机的感觉。这时候,手里凭空拿着一张订货单,却没有回家的路费,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我想到了那位身在重庆的椒江老乡。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500块钱。

  

  商工贸不断蜕变中腾飞

  

  1992年,新政策出台,供销社员工可承包一个部门,自负盈亏。我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于是在篁园路上创办了一家缝纫设备店,成为知名品牌蝴蝶牌、标准牌、飞人牌等缝纫设备的总代理商———从此,我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如果说,以前背靠供销社创业,有时可以坐等生意上门,是“坐商”,那么这时,我完完全全是一名“行商”了。

  靠着供销社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1994年,我又在稠州路上创办了电器商行,主营音响、VCD等产品批发——当时的义乌,已建成成规模的第二代市场,这让义乌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的商品集散地——不仅是小商品,电器、手表、缝纫机等“大件”商品也在义乌中转。这家名为“同声”的家电批发商行,生意好得出奇,也让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8年,我在义乌经济开发区创办了浙江华帅印染有限公司。优良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为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汇聚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染整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公司经营和染整的产品共计50余个品种,成为义乌同行业的领军者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我还尝试多种经营。就如同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一样,多种经营能有效地防范风险。我创办的美巢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开出两家分店,经营规模在我市家具市场名列前茅。

  从卖缝纫机设备,到家用电器,再到办印染厂、家具公司,我走上了创业道路。做每个行业,都是兢兢业业,力求做到最好。从进货到加工再到销售,我总会跑在第一线。

  (摘自《浙中新报》 沈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