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家明 吕国荣
正是这一锤“砸碎”了过去陈旧的质量意识,“砸醒”了全体员工。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那时,冰箱的需求量比供应量大得多,海尔生产出来的任何产品,甚至不合格的冰箱都能轻松地卖掉。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了一封用户的投诉书,说买的海尔冰箱质量有问题。张瑞敏觉得问题很严重,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共有76台冰箱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手段”,处理给经常来厂检查工作的工商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的人,拉近他们与海尔的关系。可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后来,海尔搞了两个大展室,展览了劣质零部件和76台劣质冰箱,让全厂职工都来参观。参观完以后,张瑞敏把生产这些冰箱的责任者留下,他拿着一把大锤,照着一台冰箱就砸了过去,把这台冰箱砸得稀巴烂,然后把大锤交给责任者,把76台冰箱全都销毁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流泪了。虽然一台冰箱当时卖800多元钱,但每人每个月的工资才40多块钱,一台冰箱是很多人两年的工资。
那时海尔还在负债,当时冰箱也很贵,并且这些冰箱也没有多少毛病,有的冰箱只是在外观上有一道划痕。张瑞敏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令很多人难以理解。但是,正是这一锤“砸碎”了过去陈旧的质量意识,“砸醒”了全体员工,这一锤让员工明白了:没有严格的立厂之道,就没有海尔的前途。在海尔,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
“精细化,零缺陷”很快成了海尔全体员工的信念。员工们一改往日马马虎虎、将就凑合的态度,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生产细节都精心操作。正是因为秉持着“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管理理念,海尔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