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汽车有毒”缘于监管无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琦

  车内空气质量成为近期炙手可热的话题。在9月中300名车主集体投诉奔驰汽车甲醛超标4倍事件后,日前某网站公布的一份“健康汽车检测报告”表明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长安、奇瑞、上海通用、华晨等企业榜上有名,这再次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9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与汽车尾气污染相比,车内空气质量更不容小觑。美国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研究表明,人们在汽车内所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比在家或者办公室等其他室内接触的多很多。长期暴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中的驾乘人,可通过呼吸和接触灰尘会引起很多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过敏、肝中毒、先天的缺陷和癌症。

  从表面上看,竞争的加剧促使车价逐年下降,车企与汽车配件商在价格和利润上的博弈进一步加剧,是导致当前汽车污染的原因。不过,追根溯源,监管无规才是“汽车有毒”的硬伤。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车内空气质量的国家标准,国内不少汽车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在车内装饰上偷工减料,使用劣质装饰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因为质量差而含有较为严重的气味或有害物质,从而造成车内空气质量严重超标。

  今年3月,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出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使国内一直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三无状态”的机动车车内空气质量有了一个“国标”。但是,由于《指南》属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其规范作用大打折扣。一方面,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缺乏生存土壤,监管部门无所适从,把关形同虚设,同时,也给消费者维权造成不便。有消费者因车辆内饰材料有毒物质严重超标将厂家告上法庭,但因为国内没有成文的法律,维权遭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车内空气质量缺乏强制性标准,在威胁驾乘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没有标准,导致一些企业投入了成本,却难以形成比较优势,反倒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降低企业产品竞争力。久而久之,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以次充好的行列,健康汽车的底线就被不断拉低。另一面是影响自主品牌发展。因为国内没有强制性的标准,消费者出于保险起见,往往更愿意选择进口汽车或是合资品牌。

  反观国外,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方面大都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德国是最早关注车内环境污染,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的国家,环保部门会同汽车制造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美国环保局则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

  随着人们对于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两者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消费者在使用车型过程中的健康安全,成为了广大车主最关心的问题。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车内空气净化,必须要求政府出台相关的强制性指标,对上市的汽车进行车内空气检测,不达标的车型取消上市资格。唯有如此,才能让公众开上健康车、放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