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建忠 樊 瑛
“家无郫县豆瓣,不做正宗川菜”。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郫县豆瓣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郫县豆瓣生产受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困扰,为此郫县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和打造郫县豆瓣地标文化,并制订了《“郫县豆瓣”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抢占产业高端,助推传统产业的发展。这恰似东风吹来,作为正宗鼻祖的“鹃城”牌郫县豆瓣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腾飞。
地标文化助推
郫县豆瓣产业做大做强
2005年底,为了进一步弘扬郫县豆瓣的传统文化,提升郫县豆瓣的竞争实力,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郫县豆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郫县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地理标志产品郫县豆瓣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地理标志产品·郫县豆瓣》国家标准,并立即着手实施。据了解,新标准涵盖了郫县豆瓣从原料、环境、工艺到检验、出厂、售后的每一个关键质量控制点,为郫县豆瓣搭建了一条“全程可追溯、质量有保障”的安全产业链。
资料显示,得益于郫县豆瓣地标文化的挖掘和打造,近几年郫县豆瓣产业发展迅猛。1999年,郫县豆瓣及系列产品销售总量为5万吨,销售收入总额2.5亿元。到2010年底,郫县豆瓣及系列产品总产量达到45万吨,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8亿元。
去年以来,郫县更是加快了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步伐,郫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描绘郫县豆瓣产业的发展蓝图。他们提出了“围绕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大手笔推进川菜产业化园区规划建设,集中发展川菜调味品、川菜原辅料和特色食品三大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两平方公里项目承载能力,吸纳了鹃城、丹丹、高福记等30余家郫县豆瓣优势企业在此聚集发展。目前,郫县豆瓣年总产量已超过60万吨,销售收入总额达30亿元,出口创汇达500万美元,产品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远销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打响了四川特色农产品在世界餐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有川菜的地方,就有郫县豆瓣。”
据了解,按照《“郫县豆瓣”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地标文化势能的进一步释放,郫县将用3至5年的努力,实现产业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宏伟目标,并形成3至5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解决劳动力就业2.5万人,出口创汇达到1500万美元,全面完成“郫县豆瓣”商标国外注册工作,使郫县豆瓣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正宗鼻祖“ 鹃城”牌
郫县豆瓣乘势腾飞
“鹃城”牌郫县豆瓣是郫县豆瓣的正宗鼻祖,其生产企业是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曾面对郫县满大街都是豆瓣作坊,经营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品牌杂乱、竞争无序再加上内部管理的问题,经历蹒跚前进的曲折发展过程。自从2005年郫县豆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企业焕发了生机,乘着地标文化的翅膀开启了腾飞之路 。
作为郫县豆瓣龙头企业的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企业,是郫县豆瓣行业中唯一拥有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大师的企业,是郫县豆瓣的行业标杆、中华老字号企业,是最早一家获得出口权的豆瓣企业。“鹃城”牌郫县豆瓣及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日本、我国香港、泰国、南斯拉夫、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并通过国际贸易和驻外机构直接输送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借着郫县振兴郫县豆瓣产业的东风,面对未来的发展,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晓勇先生提出:愿与社会各界、各位新老朋友共谋、共嬴、共发展。公司将在弘扬“郫县豆瓣”原产地地名商标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内,加速投资总额2.4亿元新项目的试投运工作,建立从原料开始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及生产、流通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立足民族传统产品,创新现代生产工艺,创立行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附加值,传承和振兴享有“川菜之魂”美誉的郫县豆瓣产业。使公司的产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经销商卖得放心。该公司2012年要完成销售收入3亿元,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鹃城”牌郫县豆瓣的真正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