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威士忌投资:正被点燃的市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白酒价格在国内零售和拍卖市场双双走高,海外市场上,同为烈酒的威士忌近年来也频繁亮相拍卖行,大有与葡萄酒和香槟争宠的架势。年均8%的投资回报率虽略逊于顶级葡萄酒,但对比全球众多股指的一致下跌,其既能品又有赚的优势尽显。

  从“生命之水”到新晋投资品

  整个20世纪,威士忌酿酒商在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变革,不仅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并且也推出了越来越丰富的产品线,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锁定富裕阶层的限量版威士忌。此外,习惯了向经销商出售调和威士忌的酿酒商也开始不遗余力地推销起自家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一时间市场上涌现出一批稀有、限量的瓶装威士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酿酒商关门大吉,这种效应与艺术家去世后作品升值颇为类似。

  另一方面,随着威士忌在全球各地的拥趸越来越多,各种与之相关的协会以及俱乐部也层出不穷,让信息交流愈发便捷和透明,威士忌从前不为人知的金融属性开始渐露头角。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威士忌的平均陈年时间超过20年,因此面对一拥而上的真正酒饕和投资客们,酿酒商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出产量,由此造成的供求不平衡,让威士忌成为继葡萄酒和香槟之后,又一类在海外市场大受追捧的酒精饮品。

  拍卖行“发酵”:从配角到主角

  如今,就连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在威士忌上投资了数百万英镑,威士忌的投资品地位可谓终于修成正果,而为其盖章定论的则依然是左右着众多投资品价格和市场流动性的国际性拍卖行。

  与葡萄酒和香槟相比,威士忌只能算是投资界的“小字辈”,频繁亮相国际性的大拍卖行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直到2008年底,宝龙拍卖行在爱丁堡举行了首场威士忌专拍,576件拍品的成交率为66%,总成交额11万英镑。自此,威士忌正式登上了国际性大拍卖行的舞台,跻身酒类投资品行列。

  2009年3月宝龙举行的第二场专拍中,拍品成交率跃升至96%。这一年,宝龙一共举行了四场类似的拍卖会,其中一场甚至走出了威士忌的故乡苏格兰,远渡重洋去到了美国纽约。2010年,宝龙在爱丁堡、纽约和中国香港三地共举行了七场威士忌专拍;在2011年6月底结束的爱丁堡威士忌拍卖会上,96%的拍品都找到了新的主人,成交总额突破了14万英镑,成交率、平均成交价格都创下历年之最,足见这一琥珀色液体的吸引力正伴随其陈年价值一起升华。

  中国和印度:正在点燃的市场

  不管是威士忌本身别样的口味体验也好,还是其逐渐显露的升值潜力也罢,总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威士忌在全球范围内的走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的数据预计,2008—2013年的五年间,威士忌和朗姆酒将是酒精饮品中市场份额有所提升的两个品类,其中,威士忌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而同期全球饮品、葡萄酒和朗姆酒的增长率分别为0.4%、0.6%、0.8%,即便是同样增长较快的白色酒精饮品(以伏特加为主),这一数字也仅为1.6%。

  与绝大多数消费品市场的情形类似,新兴市场成为了威士忌强劲增长背后的主要推手,这其中尤以印度和中国为重。对调和威士忌而言,这两个国家更是决定其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威士忌市场,如果按照人均消费量来排定座次,英法和中国台湾地区则位列前三甲。

  根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的数据,仅在中国一地,过去十年中苏格兰威士忌的销量就增长了将近12倍,从2000年的14.2万箱(9升装)增至2009年的160万箱。为了在中国培养出一个威士忌酒饕新阶层,并在5年之内将中国打造成为尊尼获加的全球最大市场,2011年5月,帝亚吉欧全球唯一一个尊尼获加品牌体验店“尊邸”在上海开幕。

  随着零售市场的推广不断深入,以及大众认可度的提高,可以预见,未来香港地区的威士忌拍卖场上将现身越来越多香港本土乃至内地的买家,下一瓶“拉菲”在中国市场的出现也许并非遥不可及的臆想。

  (摘自《新财富》 周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