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中国和创新中国缘分很深,作为评委的宋安澜通过创新中国的舞台投资了好几个项目。宋安澜已经把创新中国当作寻找项目的一个重要途径。
软银与创新中国
创新中国每个项目的展示分为6分钟演讲加9分钟互动,实际上挺重要。我们一般看项目,比如给创业者1个小时,实际上有效的就前半个小时,前5分钟那是最重要的。创业者要把好的东西在前几分钟都讲出来,后续才会有进一步的交流。所以在6分钟内,创业者一定要把最核心的东西说出来。
记得2009年创新中国苏州分赛,我去做评委。苏州纳通的徐百博士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因为他做的一种小型微针还是非常高科技的,我们原来也没有投过这方面的企业。他们演讲结束,我出去跟徐百换了名片,下午就跑到他们公司去了。后来,我还专门飞到纽约,去看他们在那里的一个纳米研究中心。
苏州纳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快的投资项目,差不多一两个月,投了几百万美元。但是我们还比较谨慎,做了很多尽职调查,还跑到他们家里聊了一下。我自己还做了个实验。他们的产品可以加强药物渗透,能用于化妆品,治疗青春痘、防衰老什么的。当时我家小孩正在读高中,满脸的青春痘,我就拿来试了一下,半边脸用,另半边脸不用,第二天看消肿情况,效果还不错。加上他们也拿到了药监局的证书,所以,我们很快就决定投资了。
其实这也不是偶然碰上的,我们对这一块一直非常关注。徐百原来是搞半导体的,然后把那堆东西运用到一个新的领域。学科交叉通常能够碰上新的东西,这是我们非常注重的。
也有一些项目是当时觉得不合适,过了一年又觉得可以了。我记得苏州有一家做语音辨识的项目,当时看的时候没投,但是我的团队一直在跟他们接触,一年半后我们投了点钱进去。所以,创新中国平台上的项目我们都会持续关注,即便现在没有达到投资要求,没准在发展过程中,到一定阶段我们就可以投资了。
软银的投资哲学
软银中国主要看几个行业:TMT、医疗健康、清洁技术和消费类。清洁技术是我们非常重头的一块。但是对于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我们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市场本身不够成熟。国内现在几个挺知名的公司我们都看过,最后一个都没投。如果太阳能产业没有政府补贴,上网电价和实际电价也能持平,这样市场才有可能做大。否则,政府拿不出钱来,自然市场就下来了。也就是说,整个行业是受政策驱动而不是市场驱动。当时我们判断市场只是短期繁荣,就没有投。
我们比较看重的是能源效率。根据中国国情,能源效率这块大有可为。中国工业一直是粗犷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发电、炼钢的效率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浪费几座煤山。如果能把这个省下来,企业本身就能产生效益。这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我们投了好几个项目,像北京神雾,他们做一种节能的蓄热式锅炉,创始人原来是学火箭发动机的,对这个很懂。
对电商我们也比较谨慎,一个都没投,团购我们也一个都没投,但并不代表这个行业不好。其实电商的市场容量很大,国内的互联网渗透率是40%,仅是美国的一半,还有发展余地。另外,很多人会从传统购买转向网上购物,这也是不可逆转的势头。我们总体还是看好的,但是一个卖鞋的动辄几亿元的估值,我们就觉得不靠谱。实际上,我们密切关注TMT行业一些新型算法、搜索、工具类的公司。别看现在没有马上爆发,但是发展潜力很大。
(摘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