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近日举办了一场“揭秘硅谷移动互联网创新之源”的线下沙龙,邀请了三位对中美市场都非常熟悉的嘉宾,包括IDG资本合伙人李骁军、第一财经日报驻硅谷记者骆轶航、在海外拥有千万用户的消费级软件万兴软件副总裁傅宇权,就国内国外的创业大环境,市场及创业者进行了探讨,在此摘录部分分享。
IDG资本李骁军:重创新与重运营
硅谷,是从0到1,把一件事儿从没有做到有;我们是从1到N,把事情又扩大了一下,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另外,国内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去讲我们怎么运营,怎么让产品落地,在硅谷好像没有听说。他们都是通过互联网,用技术实现,我们从头到尾就是干人工的事儿,这也是我们的文化。
第一财经周刊骆轶航:年轻创业者的风格已经越来越接近硅谷
第一,很多事情在中国没法儿通过技术去解决,比如我们需要人去维护数据中心,这是因为没有一片靠谱的云可以在中国用。微软的进不来、Google的进不来,百度云、盛大云、阿里云,如果他们的人坐在这儿,你问他们靠谱吗?他们自己也不敢说吧。
包括销售这块,虽然一直在压缩人手,但很多事情还是没法儿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做。哪怕是一家尽量摆脱,在文化和组织架构上向硅谷前沿靠拢的公司,也没法儿完全做到这一点,很多现实环境不具备。这个情况我们得接受。
第二个,我们的很多项目,还是运营驱动。每一个创业公司招运营这块的人还是很看重的,中国创业公司的市场要会打仗,运营要能吃苦,但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在硅谷是很少见的。
他们的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技术和创新。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市场团队,都是包出去,销售几乎也没有,它的核心团队基本就是一个技术团队,更看重通过数据更精准地配合,他们认为数据有更多价值,把它放在产品中。
反过来我想给大家打一打气。大家埋怨中国创业环境恶劣,我们除了可能有些严厉的监管,有一些不太靠谱的事儿,但我们想一想其他的,世界上除了硅谷之外,还有哪个地方能够有这么多孵化器,有这么多以创业为主题的场所、咖啡厅,包括有那么多公司完全鼓励大家?有开放式的环境,大家可以穿着拖鞋、短裤去上班,有多少团队越来越倡导这样的文化?美国是,我相信日本不是,我相信印度也不是,巴西和智利、俄罗斯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我认为中国现在越来越接近这个东西。
如果你接触中国1970年代后、1980年前出生的那拨人,你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像美国创业者,强烈的结果导向。过去和中国人相关的,中国人强调做生意的关系,在他们身上变成了结果导向,行事风格变得非常直接,而且团队越来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
在美国、中国人的年轻创业者团队中,这两个趋势越来越像。他们从气质到风格上越来越像,那么一旦环境稍有改善,活力就会释放,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大家不要急着考虑移民的事儿,在这个地方机会很多。
万兴软件副总裁傅宇权:在海外不要想耍小聪明
做全球市场,越大众越好,产品越通用越好,就像iPhone一样,不会为中国设计一个按钮,也不会为美国设计一个按钮。
其实万兴走的一些弯路总结下来,第一个就是走正道,不要想耍小聪明。这是最关键的一句话,不要按照中国人做产品、做运营的小聪明去做海外市场,一定会被惩罚的。这种惩罚可能来自于国外公司,也可能来自于用户,这不是我们倡导的。
第二个,国内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做欧美市场,走向全球,现在的机会非常好。因为互联网到了这个程度,APP Store也是开放的,现在谷歌和苹果把渠道给你打通,你还走不出去,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另外,在海外的推广上,有四个东西要打通,要互相导来导去,我们叫做“导流量”,即Facebook、Twitter、Youtube和官网。 FaceBook第一件事情是做危机公关的,管理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看有没有人在FaceBook上批评你;第二件事情是客户服务,有没有人夸你,马上把人粘上去;第三件事情才是事件策划。
现在国内微博营销和国外社交媒体营销是两件事儿,就像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和国外的移动互联网也是两个星球一样。如果大家要走向海外的话,你会发现,做海外非常简单,我发现在国内,微博太难混了。
(摘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