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2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裁员”幽灵闪现中国
三一、美的首当其冲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稿件撰写 陈宁一

  近段时间,国内企业相继传出裁员的消息。虽各有各的不幸,但毫无例外,它们都属于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行业。尽管在欧美国家,裁员已不是新闻,但对中国来说,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出现。十年来中国经济顺风顺水,除了2008年被金融海啸撞了一下腰。但这一次,“裁员”这个陌生的幽灵,真真切切开始闪现。

  

  静悄悄的惊心动魄

  这是让上班族心惊肉跳的一年,坏消息四处传来。

  8月3日,浙江乐清柳市镇,江西人王东平骑着小三轮在街上拉客。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因为很多过去坐车的也拉起了车。“厂里工人没活干了出来拉三轮,现在门口排满了失业的工人,开年后起码增加了800多辆。”

  柳市镇被称为“中国电器之都”,密密麻麻挤着上千家企业。“近几年,行业营业额每年增加20%到30%。”浙江省电器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黄忠平说,但房地产调控和欧债危机,正在让行业订单下降。2012年行业销售额不增反降10%,这意味着实际上整个行业下降了30%到40%。

  比这里更糟糕的是黄华镇,造船是乐清的另一个重要产业,黄华镇则是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

  2005年开始,这里的造船业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海运需求大增,货物要么从中国运出去,要么从外面运进来,需要的船只猛增,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最多的时候,黄华镇上就有150多条船同时开工。现在,整个乐清只有十几条船在做。

  “出口订单更赚钱,要占到80%以上。”欣顺船业总经理周方龙告诉记者,2011年9月,因为欧债危机,国外订单消失了。不得已,欣顺接了三条国内船在做。“每条船我们还要入股20%,算下来不但没钱赚,还要倒贴。”

  为什么要做亏本生意?“为了留住队伍。”周方龙说,“很多船厂连亏本生意都接不到,现在比谁死得慢。”他的船厂减员90%。

  乐清电器行业从业人员近30万。造船行业最多时2万人。没有人统计过这里裁掉了多少人,但毫无疑问一定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不过,这里静悄悄的,工人们都习惯了,有活就干,没活干就走人。

  

  大公司的裁员“战争”

  跟寂静的浙江相比,大公司闹出了更大的动静,每次裁员都会引发持久的“战争”。

  2012年7月15日,发薪日。大连美的销售公司员工李建(化名)没收到工资,却等到了人力资源部门通知,“你被停薪了”。李建在美的已经工作10年,2010年来到大连公司。一年后就遭遇了大裁员,大连公司裁了一半,60多人。半年后,剩下的也被裁光了,只留了财务总监等5人解决遗留问题。

  千里之外,三一上海科技部员工王文(化名)被通知说需要转岗或离职。原因是王的岗位与经营业绩关系不大,属于“强占编制”。

  此时,关于三一裁员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记者从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得到关于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而三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年初,三一集团有在职员工60612人,经销商员工9539人,整个上半年一共减少12763人。

  知情人透露,9539人也是近两年从集团转到经销商公司的。加上2012年离职人员和转出人员,集团在职员工减员了16419人。

  

  大扩张遇上大寒流

  大裁员,为什么来得如此突然?

  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全国GDP增速7.8%。这是GDP增速连续6个季度放缓,也是3年多来首次跌破8%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理关口。

  突如其来的减速,最先放倒了那些冲在最前面的人。裁员严重的美的和三一,都是在过去几年扩张最快的公司。

  三一曾经有过感人一幕,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时,三一集团不降薪、不裁员,不接受普通员工的自愿降薪。董事长梁稳根只领1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应对危机。

  但危机迅速过去。2008年中国推出四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基础设施、铁路、房地产四处开工。三一的福音就此到来。这一年,三一集团销售突破200亿,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次年在混凝土机械领域超过德国大象成为世界第一。

  但三一用来占领市场的利器,是把双刃剑。两年时间,三一重机将低首付、零首付销售模式推向了全国。英国工程机械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戴维·菲利普斯表示,“对三一等机械制造商来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他们在销售机器时提供慷慨的信贷条款,导致自身积累下大量债务。”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曾如此评价:三一重工的最大问题是过于追求高速发展。

  家电巨头美的集团,面临着与三一重工相似的境地。

  过去5年,美的员工人数从原来的7万增长到20万。2010年10月底,美的新总部大楼落成之时,集团董事长何享健宣布“五年再造一个美的”,要将美的营业收入翻番,即由当时的1000亿达到2015年的2000亿。这一策略亦导致集团销售人员的大量增加。

  不料,家电下乡政策取消,加上楼市不景气,市场风云突变。

  美的日电集团佛山销售公司整体厨卫销售中心业务员沈林林每天跑各个门店,得到的情况是,“多数门店任务只完成了六七成”。来自中国家电协会的信息显示,2012年以来有不少当初中标家电下乡产品的小企业,已转行甚至直接倒闭。

  寒流中的美的,被迫把渠道重新还给代理商,大幅裁员,已是必然。

  沉重的“转身”

  危险,正在和机会一起到来。

  “行业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0%,外贸为主的下降40%。”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如此描述服装行业。他的工厂曾有1000多人,现在只剩下600人。但有趣的是,生产总值几乎没变,利润反而更高了,秘密就在于转型。

  不过,更多的人,并不是不想转型,而是无法转身。

  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静发就是发愁的人之一。在欧盟的贸易壁垒引导下,中国的打火机行业遭遇寒冬。2008年之前,温州打火机厂有500多家。现在只剩100多家。2010年之前,一个两美元的打火机,日丰公司能挣20到30美分,现在只有4到10美分。黄静发认为中国打火机行业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他们曾试图拓展拉美和东南亚市场。由于人生地不熟,法律也不健全,中国公司无法大规模进入。

  如何提高打火机的附加值?日本打火机寿命是4万次,中国只有1万次。差距就在一个小芯片。国内技术无法达到。

  黄想把金属外壳雕琢得更加精美,像个艺术品。可是,中国的工艺水准也没法达到。黄静发和他的打火机业,依然深陷两难境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