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竹雕收藏 稳步“钱”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香玉

  日前,新海上雅集上海大众2012艺术品拍卖会“刀笔仙工-首届明清竹刻专场”圆满落槌,成交率为62%,成交总额1506.9万元。从成交结果来看,竹雕拍品的价格多在几十万、上百万元级别徘徊。

  长期以来,竹雕作品一直被归类于杂项之列,很少举办专场。在新海上雅集掌门人孙仲良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流传至今品相完好的竹雕作品征集难度大,还有一些竹雕收藏家或因喜爱,或因保存等情况不愿将其出手。

  在竹雕作品中,“名家竹雕”受到竹雕收藏家的青睐。此外,在明清竹雕中,有历代名家刻款的作品,其价格更胜一筹。孙仲良认为:“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管其他东西如何,对于懂艺术的人来说,却犹如‘着魔’般被他们牵引着。竹雕作品中的刻款主要分为老刻款和新刻款。其中,老刻款又有原刻(即名家自己刻的书法款、印章款等)和老仿款(即后来人仿制的刻款)之别。新刻款则是原来没有款的竹雕,投机者为了提高其价格,仿名家的款去刻。因此,原刻款、老仿款与新仿款的价格会有很大的区别。另外,竹雕作品是名家的精彩之作抑或普通之作也会影响其价格。艺术品讲究‘真、精、奇’,一件好的艺术品,在保真的前提下,原作者的创作心态也可能影响作品的精致程度。除此之外,艺术家创作题材的多寡和作品的品相也会影响价格。”

  由于竹雕作品不易长久保存,能够遗留下来的非常稀少,所以,很多人认为,藏家和投资者在关注明清竹雕作品的同时,也可关注现代名家作品。孙仲良对此认同,他说:“现代的名家作品可以关注,因为以前的竹雕作品有名家,也有不是名家的。比如朱小松,朱三松,周芷岩,潘西凤等竹刻名家,对以前的人来说也是当时的新手,但已经受到关注。现在,如果有好的名家竹雕作品同样可以效仿。然而目前当代竹雕的上拍数量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有现代的名家竹雕专场也未尝可知。”

  竹雕作品曾创造出了千万元的高价,但有专家认为,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场价格仍偏低,未达到其理想价位。孙仲良表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艺术品拍卖,自此,藏家们开始公开交流,艺术品的价值才逐步显现。那些价格的走高或偏低,都是紧随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成熟涌现的。一件竹雕作品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从挑选竹子,到材料的处理、再到构思、雕刻,直至逐步成型,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另外,经过时代的变迁保存至今,品相完好的名家落款竹雕作品相当稀少。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竹雕的精彩之作将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就目前来看,受文人器重的名家作品,其关注度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