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用烟斗或者一些奇形怪状的烟斗类器具吸食某种干植物叶的历史由来已久,但若论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使烟斗成为某种文化象征的非英国人莫属。据史料所载,第一支成型的英国烟斗大约是在1700年左右推出,用陶土制成,有长长略带弯曲的烟杆,长烟杆是为了便于烟客在抽烟间歇时把烟斗横搁在沙发的扶手上,小小的斗钵下还有一个凸起,为了防止烧热的斗钵烫坏沙发的表面。这种长长的烟杆成为后来Churchwarden式样的原型。
当时的烟斗还没有普及到人手一支的地步,于是伦敦的小酒馆便在店堂里放置了一些公用的烟斗供领风气之先的烟友们享用,后到者当然不愿把沾有别人体液的烟嘴再咬于自己的齿间,好在长长的陶土烟杆并不坚实,所以烟客们往往先折断沾有别人唾液的那一小段才开始享用,这样过了几天后,烟杆会变得越来越短。眼见自己精心设计的式样被漠然视之且糟蹋如此,烟斗制造商们一怒之下,干脆转而大量生产短杆的烟斗,从而在外形上确立了现代烟斗的基本外型。及至1840年,一位叫弗朗 索瓦·烤猫(Francois Comoy)的先生发现用石楠木(Briar)的树根刻成烟斗,既不易被烟火烤损,又轻巧结实,不像陶土那么脆弱易碎,第一支石楠木树根制成的烟斗遂于1854年在英国推出,就此揭开近代树根烟斗的历史。
在十九世纪,树根烟斗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被推向世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莫不冒烟。就连中国当时的中堂大人李鸿章在出访英国的时候也曾把玩享用过当时时髦的烟斗,后来,中堂·李成为终身的烟斗客。
近代烟斗的盛世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彼时烟斗客的人数和烟斗烟草的消费量都达到了最高。随着其后嬉皮运动的兴起,年轻一代与烟斗渐行渐远,烟斗的命运也在1990年代初期达到了历史的低谷。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当人们以为烟斗将成为博物馆遗迹和老爷爷的象征的时候,烟斗自1990年代中期竟开始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兴。烟斗客的数量连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上升,一时引得坊间众人瞩目,名士高人在主流媒体上众说纷纭,目为一大文化现象,就连在商业世界享有权威的彭博电讯(Bloomberg)也曾来插一杠子,对烟斗行业的复兴及其前景进行了分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带动烟斗复兴的主力不是怀念旧时代的老爷子们,而是30-40岁之间,通常被目为社会中坚的专业人士和自由职业者,从而更成为某种社会、文化风气走向的信号。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或开始喜欢烟斗。那么,众人喜欢烟斗的理由是什么呢?——问题的问题是,喜欢烟斗需要理由吗?
如果一个大男人问一个小男孩:“喜欢玩具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大男人一定会被小男孩看成白痴,因为喜欢玩具的理由在小男孩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好玩!”而烟斗对于大部分烟斗客来说也并不是一个烟具,而是一件玩具。因此,喜欢烟斗的理由其实“好玩”两个字也就足够了。
话虽如此,小男孩可以率性至此,大男人却总不甘把自己等同于小男孩的水平,除了“好玩”的理由外,也有不少好事的大男人编排出了一大堆喜欢烟斗的理由,笼而统之,大约有这么几说。
一说,抽烟斗是更健康的吸烟方式。因为烟斗和雪茄一样,享用的时候是不把烟吸入肺中的,只是让烟雾在口腔中打个转,充分领略烟草的醇香后即可呼出,这比将烟雾吸入肺中的卷烟总是要更好一些。更有人统计了一组数字,称抽烟斗者比不抽烟或抽其他种类烟的人更长寿,并进而解释道,抽烟斗需要整块的闲暇时间和放松的心情,而一个会享受闲暇的人大概总要比一个终日汲汲于营生的人更少一些心理上的压力并且更易于长寿的。不管这种解释的科学性如何,抽烟斗是一种较为健康的吸烟方式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二说,烟斗烟草比卷烟和雪茄更有风味。卷烟和雪茄虽然也有各种品牌和调配方式,但其间的差异只好象不同快餐店做出的汉堡,口味虽有差异,但究竟是汉堡,并无多大惊奇;而烟斗烟草的制作和调配方式变化多端,有名有姓的烟草配方有几百种之多,各种不见记载的私人配方就更不计其数,每一种配方之间的差别有如不同的鸡尾酒,常会给人迥然不同的口感和意外的惊喜。再之,烟斗烟草是经过各种工艺深度发酵过的,而卷烟或雪茄基本上只是烤制而成,因而烟斗烟草的口感要醇和厚重得多。不少烟斗客抽烟斗的初衷是为了戒除卷烟。曾经沧海难为水,享受过烟斗烟草的沉实风味后,再吸纸烟只会觉得口中寡淡。
说完了勉强编排的理由,再来看看好玩本身。就这点来说,大男人嘴上叼的烟斗与小男人手中玩的塑料枪、小锡兵其实同属一类,只不过大男人对玩具的要求更高一些。基本上,要成为大男人的好玩具,必要的特点是宜集宜藏、宜玩宜赏。当然,如果还有一些附着于其上的文化特质和风雅故事就几臻完美了。
就宜集宜藏而言,烟斗的材料、设计和造型千变万化、琳琅满目,永远不必担心没有新的藏品。相比之下,卷烟和雪茄只是不同粗细长短的棍状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