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既是煤矿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煤炭行业的重任。经过十余年的安全发展和不断探索,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古城煤矿在磨砺中奋斗,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拓中进取。一路奋进一路歌,继往开来谱新篇,在总结前辈集体经验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在长期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独具古城煤矿特色的“1236”安全文化。
文化领舞
作为古城煤矿大型现代化矿井,自2001年1月移交生产管理以来,围绕“行业领先、省内一流,高产高效”的战略目标,发挥“管理、装备、技术、人才”四大优势作用,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并稳定保持在220万吨水平,吨煤工效突破了10.17,迅速跨入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级安全高效矿井行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临矿集团走出沂蒙老区,实现战略性转移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创造了积极条件。
然而,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频繁的人员流动,为生产管理带来了“高难度”,也为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该矿坚持以安全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总抓手,通过励精图治,广泛征集,聘请企业文化策划专家,探索总结出来以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大作风、六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特色鲜明的“1236”安全文化模式,并化无形为有形,编印了《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安全文化手册》,推出100多条安全理念、安全警语、亲情寄语,还组织广大员工分层次进行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培训,使“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这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深刻内涵的核心理念逐渐成为了古城煤矿广大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为矿井的安全发展提供着绵绵不断的创新和进步的源动力、文化力和生产力。
长袖善舞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蜕变过程,也是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点、立足点和着力点。该矿抓住两个主体,坚持全员参与;贯穿严、细、实三字工作方针,积极构建从制度硬性约束到文化柔性管理渐变的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把井上、井下一条条安全文化长廊打造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广播、电视、网站、等载体的延伸,安全文化宣传的建设成果也得到不断巩固,广大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安全教育。该矿通过开展“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亲情感化帮教、送安全文艺到基层等活动,以及不间断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演讲、事故案例剖析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凝心聚力的良性互动态势。
该矿针对历年来安全管理运行机制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对120多项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了修缮和补充,形成一部100多万字、促进安全生产的制胜宝典,构建起以责任落实为基石的安全管理平台,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与生产流程的方方面面。
和谐共舞
“安全、幸福、和谐、发展”,这一通过自我发展与完善起来的“四位一体”安全生产理念,让该矿的安全文化茁壮成长,引领该矿阔步前行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塑造阳光心态,打造阳光矿山,该矿走出了一条立足于感恩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凝结奉献精神,实现群体“生命无价,安全为天”思想整体“转化”向好的不同寻常的阳光之路。企业要安全发展,关键是人,是人才。是人才,就到古城煤矿来。针对人才缺口,古城煤矿努力培育、凝聚、关爱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理解信任的良好环境。通过引进、培养、联合三大机制,架设畅通渠道,“招聘人才、储蓄良才、塑造英才,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人才开发格局。
该矿始终坚持把铸造有高强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团队作为安全文化的有效延伸。坚持教练结合,积极开辟人才“双通道”,专门设立科技贡献奖,按月发放技术津贴,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区、责任岗”创建、“星级区队”竞赛活动,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以师带徒、技术比武等多样化形式,实行“有证上岗、无证待岗、多证加薪”有效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提升员工文明素养、道德情操、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水平。
在先进安全文化的引领下,该矿立足高起点,着眼高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向技术要安全、向装备要安全,使矿井实现了采掘生产现代化、煤炭自燃可控化、安全生产信息化,以及深部开采支护、冲击地压防治、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有效突破。
如今,该矿3个采煤工作面都采用高档机采方式,年产量都达到100万吨以上;自2001年以来,完全杜绝了煤炭自然发火事故;冲击地压综合治理效果渐入佳境;数字化矿山、智慧矿山、“E”矿山等系统的投入使用,加快了信息传递,达到资源平台共享,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障能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在稳定煤炭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承载着打造临矿“百年基业”和助推“山东能源进军世界500强”的历史重任,古城煤矿员工看到的是“强富美新临矿”的宏伟蓝图。 (陈宜勇 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