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及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版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对传统编辑等人才的要求更高,懂出版、懂市场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却难以寻觅。
《新京报》消息,近日,2012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京举行,发布了《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尽管数字出版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仍保持了31%的增长幅度,收入规模位居新闻出版行业第三。
复合学科背景人才受青睐
“现在的出版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以编辑为例,过去的编辑一年也就编三四本书,而现在每人一年要编二三十本,多的时候甚至七八十本。如今的出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生存只靠质量已经不够了,还要有数量。编辑要干得快,还要干得好。同时,现在的市场变化也很快,编辑也要懂得策划和营销。”在辽海出版社工作的韩先生明显感觉到了出版行业的变化。
“出版产业是内容和创新产业,现在很多出版企业面临改制,对人才的要求更复杂,也更高。”百道网人才频道主编杨女士介绍,目前出版行业最为紧缺的岗位是策划编辑、营销编辑、网络技术和版权管理。
杨女士解释,策划编辑要有市场的敏锐性,从策划选题到营销方案,都要有全程追踪和全面把握;营销编辑要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推广,吸引经销商和读者;网络技术和版权管理岗位也是为了适应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而版权管理到位才能在竞争中避免损失,减少麻烦。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范源则指出,这就对人才素质有了新的要求,既要对运营、渠道非常了解,又对出版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非常清楚。比如数字出版人才,光懂得计算机技术也不行,技术和内容要有一个更好的结合;但现在的出版人才市场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二者结合不到一起。
内容为王VS技术主导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至2009年数字出版产值已超过了传统出版业。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常务副院长、数字出版专业负责人陈丹介绍说:“目前关于数字出版的解释有几十种,大多集中在‘出版数字化’和‘数字化出版’两个含义上。出版数字化是指出版在流程、设备上的数字化,而数字化出版则指IT、新媒体的介入所带来的数字传播和数字管理。我认为数字出版应该是这两种含义的综合统一。现在很多国内传统出版社还不太清楚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或组织结构,而一些新媒体、IT企业则在市场运营、对技术的把握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
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李主任介绍,他们要做的主要是内容的数字化建设,把纸质书转换成数据库,但这种转化不是简单地把纸质书变成电子书,而是要进行分类和聚合,属于深度加工。“纸质书提供的是一个产品,但信息服务提供的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几十本书的检索。”
李主任认为,数字出版人才首先要对出版流程非常熟悉,然后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现有的数字化要有所了解,最后要了解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现在数字出版招人很难,因为很难有人能够很好地结合这三个方面。”
当然,“也要看你究竟想把数字出版做到什么程度。”业内人士范源解释,“如果只是做成电子书,那一般的编辑可能也就足够了。但如果想对产品做进一步的开发,还是需要有计算机技术研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产品是需要个性的,即使和软件公司合作也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想法。数字出版人才还是要靠自己来培养,目前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