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贸圣佳拍卖公司2004年的春拍会上,清顺治皇帝的《履中蹈和》匾额,底价为2万元,以高出底价7倍的16.5万元成交,创造了顺治皇帝作品的最高价位;慈禧太后的《延欢纳豫》匾额以16.5万元成交,同治皇帝的《德炳朱方》匾额以38.8万元成交。而如今仅一块清代刘墉题写的匾额就拍到了20万元的高价,价格已赶上他的书法作品。
匾额是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可以说是集字、印、雕、色于一体的艺术品。匾额可分成官方的和民间的,官方的出现较早,秦代就有了,而民间的则到唐末才出现。
匾额的价值在于书者的名气,如果是由著名人物题写,那么,价格就会翻上几倍。匾额的题写者多是拥有声望或地位的当代名绅,字体从草书、隶书到篆书都有。匾额还体现着中国古代的雕刻工艺。匾额有木匾、石匾之分,木匾又分为雕刻、堆灰、泥金、榜书。相对于石刻来说,木刻更能如实体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所以匾额以香樟木、杉木和楠木等上好木质居多。但这又是匾额流失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差的木质容易腐烂,另一方面,好的木质又被农民用作家具材料,破坏了很多匾额。
在雕工方面,匾额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康乾盛世的匾,做工精美,极尽奢华之能事,匾额材质多是杉木的,四周镂空雕刻,粉金图案。而用上等楠木独板镌刻,抹金挂朱,金叶子包匾,最为富丽堂皇。而明代的匾额则就比较简朴,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这点在鉴别时相当重要。
判断匾额价值的标准太多,年代、品相、工艺、名头、书写内容都决定每一方的不同价值。匾额的成交量太少,所以价值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能供收藏的匾额数量的减少,今后的匾额行情一定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