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和
快速规模化带来人浮于事
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凡客CEO陈年透露了其采取铁腕裁员5%的主要原因:快速规模化扩张带来人员冗余复杂、效率低下。他说在工作期间常能看到凡客员工轻松地喝着咖啡、逛街等“旷工”行为,因此在通过实际照片等一系列措施将员工的这种状态传达给公司管理干部后,迅速决定裁员5%。陈年这样对凡客的主管们说道:“你们不是永远喊着人手不够吗?为什么你们的下属会这么闲?”
针对陈年快速铁腕裁员,小米科技雷军的说法也许真正击中了创业公司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阵痛:当一个公司到达1万人的时候,你就没有道理可讲了。如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谈,他们都有无数理由对你讲。也许分析了一年,一个人也没有裁掉。但陈年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说服别人,那些照片说明了一个事实:人浮于事。
Genome公司针对3200多家高成长科技企业做了一份调查报告说,任何一个创业企业都可能将其产品推向市场实现规模化,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在以下5个方面保持平衡:客户、产品、团队、商业模式以及资金。而在所有失败的创业公司中,起着主导因素的是过早规模化。
高管离职关系并不很大
当然,高层的离职、库存管理混乱导致库存积压等也是陈年不得不下定决心改革的原因。
走过了两年多势如破竹的发展,回望2011年,凡客曾经面临许多质疑:
品类盲目扩张,库存堆积,甚至内部浮躁腐败,资金链断裂,这一切曾经让凡客一下子进入了“沉默期”。多次高管离职,更是增加了外界对于凡客IPO的猜疑。
对于高管离职,陈年表示:“这个关系倒不是很大,我觉得最主要的,因为我们离职的高管涉及到具体业务的并不多,具体业务的高管和这些都没有关系。”
“当时我们是两大事业部,这两大事业部的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这时候层面又多,就是从规划到生产。这时候就容易看不清楚,所以我们才做了这个调整。”对于高管离职,陈年表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不可能说一个同事的离开对这个组织没有任何影响,就是在心情上都会有影响。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我作为一个管理者,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用户,我的同事,我的投资者,这三方面我都要负责。”
结构性调整
随着凡客事业部越分越细以及产品品类越来越多,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6个月的时间,员工人数翻了一倍多,截止到2011年7月,凡客职工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人。
在相关制度、文化还未成型的情况下,过快或者过早的规模化往往导致员工“人浮于事”,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以致被裁员工撰写邮件为何当初疯狂招人。
2011年9月,一封《三问陈年》的邮件,一度引发凡客的“裁员门”风潮,凡客按5%的比例向每个部门摊派裁员名额,大量短期入职的员工都只能选择另谋东家。正略钧策副总裁李培恩向记者分析称,裁员分两种,一种是被动的经济性裁员,以缓解经济压力,而另一种则是主动的结构性裁员,是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分立、撤销,而转型必须基于企业的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凡客的裁员更多地属于后者,凡客正试图寻找一个临界点来做调整。“最好的情况是,这个企业的运转牛到我离开,也没有关系,那就说明这个企业它自身作为一个有机体已经自成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