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烟区,几乎每一个村庄都建有烤房,烟叶烘烤和当地烟农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迅速发展,烤房及其烘烤方法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更新换代。那些被淘汰的老式烤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座座新式烤房也随之走进烟农的生产,融入烟农的生活,见证了烟农的喜怒哀愁与质朴期盼。
和传统挂杆烘烤相比,散叶烘烤有着较大的优势,可概括为“降本、减工、降耗、提质”:通过改变传统挂杆装烟方式,简化操作,减少挂杆烘烤的绑杆、解杆工序,此外,散叶堆积式烤烟房用工减少、能耗降低、烟叶损失减少,且有效提高了烘烤质量。
从传统烤房到散叶堆积式烤房,这不是简单的“新老交替”,这座烤房如何建成?它改变了什么?
发明,由一张相片带来
一般人对于“散叶堆积式烘烤方法”的印象,无外乎区别于以前把烟叶“绑杆悬挂”,现在则是“倒着放在架子上”,这也是贵州省局科技处副处长罗勇初次接触到“散叶堆积式烘烤”产生的印象,他的印象来自于一张照片,那是2002年遵义市局一位同志去巴西考察带回的一张有关散叶堆积式烘烤的照片。
这张6寸照片所呈现的信息就是当时罗勇对散叶烘烤的全部认知,然而1个月之后,研发“散叶堆积式烤烟房及其烘烤方法”的重任就落在了罗勇肩上。“当时心中完全没底。”作为烟叶科技骨干的罗勇事后回忆,“毕竟国内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仅靠一张照片,让我如何做起呢?”虽说如此,出于科技工作者的“天然”责任感,罗勇最终接受了这项挑战。
峰回路转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当时罗勇参与“气流向下式”密集式烤房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灵感突现,“何不将烤房改为‘气流向上式’,而电机和风机配置不变,从而改造成‘散叶堆积式烤烟房’。”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实验和摸索,“散叶堆积式烤烟房”项目终于获得突破。
推广,新技术的生命力
“一项新技术的生命力在于推广,推广不到位,新技术不过是抽屉里的一堆纸。”贵州省局科技处处长李继新如此总结推广的重要作用。
从2009年起,遵义市公司把散叶烘烤技术列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项目,3年投入8000万元,建立了一个烘烤培训基地、一支专业化烘烤队伍,培训了1000名烘烤技术员,推广成效非常明显。2011年,遵义全市实现散叶堆积式烘烤93.03万担烟,建设“散叶堆积式烤烟房”13355间,散叶烘烤85599炕次,涉及烟农11037户,占种烟烟农的20.32%,占烟叶收购量的50.28%。
在遵义市烟草公司技术中心蒲场科技园,记者见到了负责此项技术推广的叶建军,向他探寻新技术的“推广之道”。
推广新型烤房、培训烟农使用新式烘烤方法,叶建军说自己最近3年就干了这两件事。他的面庞被田垄上的日头晒得黝黑,双手粗粝如岩石。同事们说,这“老家伙”快要变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了。
散叶堆积式烤烟房及烘烤方法能明显减工增效
作为新技术推广的主要负责人,叶建军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烟叶三分种七分烤,烤得好是块宝,烤不好是堆草。”烘烤环节在整个烟叶生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然而要让这些烟农真正接受这项“新兴”技术,并不能一蹴而就。
“新技术推广之初难度很大。”叶建军坦言。由于烟农受传统思维束缚,不敢轻易尝试新技术,为了打消烟农的顾虑,叶建军和技术骨干当着烟农的面进行两种烘烤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散叶烘烤比挂杆烘烤装烟量增加30%以上,用电量和用煤量均下降,每亩用工量减少1.25个,单叶重增加、烟叶颜色多桔黄,外观质量明显提高。“这样才能让烟农真正放心。”叶建军回忆。
遵义市绥阳县蒲场镇高方子村的烟农梁瑞模以前对新烘烤技术曾抱有疑虑,如今却拉着记者的手说:“散叶堆积式烘烤,烤烟的厚度增加,传统烤房烤不出来的上部烟叶用新技术也能烤出金黄色,我们烟农真正信服了。”
信服的不仅是梁瑞模,新技术的影响力早已走出遵义,辐射省外。如今,“散叶堆积式烤烟房及其烟叶烘烤方法”这一创新已惠及贵州省百万亩烟田。放眼全国,推广工作方兴未艾,如今山西、山东、黑龙江、重庆等地都在应用及推广这一新技术,为把烟农从繁重的劳动强度和复杂的技术环节中“解放”出来,“散叶堆积式烤烟房及其烘烤方法”功莫大焉。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