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凑热闹,爱跟风,因此,“托儿”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拍卖场上的“托儿”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当然,首先是制造竞价踊跃的场面,以吸引旁观者参与到竞买的行列中来;其次,由“托儿”们争出的价格以形成标杆,给旁观者以价位提升的误导,起到修正别人心理价位的作用;其三,有的“托儿”本身就是该件拍品的卖方,他根据对场上买家的判断来随时进行“顶价”,以迫使对方出到更高的价位。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一般“托儿”的出价就从起拍价开始,一直出到拍品底价(保留价)之前,而把底价让给真正的买家;在第二种情况中,为了达到价位误导的目的,“托儿”们会互相合作把这件拍品推向很高的价位,甚至是令人不能相信、匪夷所思的高价位;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卖方根据对买家意愿、实力、现场表现的判断,随机应变地决定自己的出价。
经验丰富的拍卖师往往能够凭经验辨别出“托儿”的存在,常在拍卖场上进出的人一般也能猜出“托儿”来。那么,新进拍卖场的艺术品投资者如何在拍卖场上发现“托儿”呢?
1、很多“托儿”都是请来的,对拍品不懂也没兴趣,因此他们在举牌出价时表现出若无其事、无所谓的轻松,坐在那里不记录,不关注,没表情,举牌也不思考,不商量,不计较,出价快速,甚至还大幅度地向上超过加价幅度“跳叫”,这都不像真买家,值得怀疑。
2、有时候为了方便拉高拍品价格,“托儿”们常常几组人一起竞价,因此,对某些拍品如果老是这几组人一起“较劲”,对别的东西一律不关心,这也就值得怀疑了。尤其当换了场次,书画变成了瓷器,这几个人还在那里什么都要,那就是“托儿”无疑了!
3、为了省事,拍卖行常常会将一个卖家送的拍品在图录顺序上排在一起,因此,如果看到一个人连续举牌按顺序竞买就会令人奇怪了,如果拍品之间又没有什么关联性、相似性,那就更像是“托儿”了!
4、买家在拍卖场上对拍品、价位是很爱吹毛求疵和计较的,一般大件、高价位的东西是不会买许多的,如果遇到在一场拍卖会上买到十几件以上的瓷器、珠宝的话,应该可以认为是“托儿”了。
5、收藏家、投资者一般都是有自己的爱好和投资专项的,如果一个人书画瓷器杂项见什么买什么,几百万的高价位拍品与几万几千低价位的拍品统收,很难说是一位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或收藏家了!
拍卖场上出价者的策略应该是,认真了解拍品,确定心理价位,理性对待出价。有一些艺术品鉴定知识欠缺的买家认为:场上竞争的人多,一定就说明东西便宜或者是质量不错,可以参与上一把,跟牌竞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一定要在辨别对方的行为不是“托儿”之后再出价才更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