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忠敏
如果以时间和品牌的效益为坐标画一幅趋势图,变化就显而易见。
在过去的三年里,“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中华”由2009年的55.61万箱猛增至2011年的100.97万箱,增幅达81.57%。2011年年末,“中华”品牌商业销售收入更是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461”的卷烟品牌价值竞赛中率先撞线。
作为上海烟草集团核心制造单位之一,这三年也正是上海卷烟厂紧紧围绕国家局创建优秀卷烟工厂主题,致力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聚焦创建“一流管理、一流基础、一流队伍、一流指标”目标,聚焦“中华”品牌“百万千亿”工程的三年。
在2012年全国烟草行业政治工作会议上,上海卷烟厂被授予“全国烟草行业卷烟工厂标兵单位(2009—2011年度)”,载誉而来,实至名归。
“四化”建设创一流管理
走进上海卷烟厂“中华专线”,它所展示出的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气息让人印象深刻:
大屏幕上,整个车间的运行状况以3D模拟画面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工作任务被迅速发送到相应的机台电脑上;接收到提示信息后,机台旁的操作工人随即根据系统的分析结果做出调整,而他们的每一步操作,又通过遍布整个生产信息采集点汇总分析,为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决策参考……没有了复杂的报表和繁琐的流程,简捷高效的背后是上海卷烟厂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围绕“中华”品牌“百万千亿”工程,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烟草集团”)把“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初步实现数字化工厂、创新型企业建设目标”列为集团支撑工程的十大目标之一。上海卷烟厂作为集团公司核心的卷烟制造单位,对如何建设“数字化工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数字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管理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成本的降低。
“以前烟叶消耗计算流程相当复杂,要对分布在各车间数十张报表、近百个数据进行汇总计算,最终才能得出全厂各牌号的烟叶单耗数据。”上海卷烟厂制丝车间党支部书记张扬介绍,“因为工作量大,过去只能做月度的报表,而现在,基础数据通过遍布全厂的一万多个信息采集点录入系统后,自动进行智能分析,每天都能计算出烟叶单耗并及时反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化’建设,在消除各层级信息孤岛的同时,也解决了不同区域生产带来的同质化困难,有利于实现不同区域‘中华’生产管理的统一协调,推动‘中华’品牌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对‘中华’品牌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卷烟厂综合科科长李玮说。
市场为本创一流基础
对于卷烟生产制造企业而言,产品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市场和顾客的反馈是了解产品最好的渠道。
基于这一理念,上海卷烟厂以顾客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为载体,将市场走访定位于直接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的有效渠道之一,每季度组织员工开展市场走访活动,收集产品质量信息,进而分析得出产品质量的改进点,反馈给相关部门,运用六西格玛常用工具和项目攻关等方法实施改进,及时对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响应。以市场为中心,加强与技术研发部门、商业营销环节的信息互动,力求打造“上连研发、下接营销”的信息沟通服务链。
作为对市场的延伸,在卷烟生产制造过程中,上海卷烟厂引导职工从“我是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以“我是制造者”的身份对生产的产品负起责任,围绕质量和品质,逐渐形成了具有工业单位个性特色的质量服务改进机制。
“‘现场连着市场’,就是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准时、足量地提供优质的卷烟产品,而‘超越顾客期望’,则体现了工厂追求产品质量永不满足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与坚持持续改进的承诺。”李玮说。
现场连着市场、超越顾客期望,也体现着上海卷烟厂对产品质量的自我定位和不懈追求——始于市场需求,终于顾客满意,超越顾客期望。截至2011年,“中华”品牌消费者产品质量满意度达87.47,制造质量百亿支投诉次数为0.1404次/百亿支,均位于行业前列。
标杆管理创一流指标
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在创建活动中,上海卷烟厂喊出了“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卷烟制造工厂”的口号。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卷烟制造工厂,首先要有“最具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标成为上海卷烟厂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实,上海卷烟厂开展对标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世纪之初。通过与工厂历史指标比较、与竞争对手比较,与国际先进企业比较,上海卷烟厂牢牢定位于工厂的职能,明确了工厂的职责与使命。
“在与国际先进品牌的对标过程中,我们上下结合、几上几下,反复推敲、调研论证,工厂各专业条线从工厂实际能力与管理基础出发,探索出一套具有工厂特色且富有竞争力的卓越绩效模式指标体系。”上海卷烟厂党委书记张燕介绍说。这一指标体系既融会贯通应用了卓越绩效模式的理念,同时又服务于工厂追求战略目标的需要,清晰地描绘出“最具竞争力卷烟制造工厂”的蓝图。而在厂内,车间对标、工班更是在整个上海卷烟厂掀起了“挑战高指标”和“指标创新高”的热潮。
对于对标,上海卷烟厂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标不仅是对指标数据,更要透过指标的表象,挖掘指标背后的系统瓶颈,促进工厂管理的整体提升。”厂长陆捷说。
于是,在对标的基础上,上海卷烟厂更注重先进管理方法的烟草化、工厂化,创优三年里,上海卷烟厂经过认真审视和论证,共开展管理创新项目94项,涉及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管理、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
2011年,根据国家局统一安排,上海卷烟厂与厦门、武汉等7家卷烟厂成立了“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专题小组并实施推进。以此为契机,上海卷烟厂不断完善、改进西格玛水平测评模式,实现了全厂10325个采集点过程数据的“秒级”高速采集,对32个关键质量特性值CPK值进行实时评价,将过程控制能力测评的项目从46项增加到77项,全面涵盖卷烟制造全过程。通过六西格玛专题的推进,工厂的质量控制能力、“中华”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