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亿多元的巨额广告费虽然让原智强集团走向了破产,却在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影响力,陈加柱看重的便是这背后的无形资产。经过多年努力,“核桃粉大王”终于迎来了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投资。
□ 刘雪飞
浙商陈加柱和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四川智强食品有限公司迎来了新的转折。
3月21日,云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成都宣布,其耗资3000万美元,完成了对四川智强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四川智强)的投资,获得了约6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新控股股东,并与原公司股东共同运营新的中外合资企业——四川省智强食品有限公司。
获风投5000万美元投资
此次云月投资控股四川智强公司后,将利用其在资金、管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聘请资深管理人员,与现有的四川智强公司成员一起参与公司的运营管理。四川智强公司原有股东将继续持有公司约40%的股权,继续投入在核桃领域积累多年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新董事会由云月投资高层和四川智强公司原有股东及陈加柱等组成。云月投资表示,此次并购后他们还会追加投资金额,预计总投资约为5000万美元。
“那些正受益于日渐深入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行业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投资方向。因此,我们瞄准的是那些能提供基本消费必需品的企业。”云月投资创始合伙人苏丹瑞介绍,此次投资是因为他们看好“智强”这一品牌。
在四川智强集团和陈加柱的共同努力下,“智强”核桃系列产品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同——“智强IQ200核桃粉”早在1998年就被国家卫生部评为有助于改善记忆的“保健食品”,是至今中国核桃粉市场上唯一获得“健字号”的产品。
“从投资的眼光看,如果你将同样的核桃粉使用另外一个品牌,其效果就差多了。或者想把这个新的品牌培养到‘智强’品牌现在的影响力,将会投入更多的钱。”苏丹瑞说。
从供应商到控股人
1998年11月,被誉为“中国核桃粉大王”的四川智强食品集团在央视的广告招标会上,以6750万元的巨资夺得央视1999年第一、二、四季度广告黄金段位的“A特段”,成为四川最早的“标王”。据资料显示,这家由原四川达县粮食局食品二厂改制更名的企业,那几年有过短暂的辉煌,其主导产品“智强核桃粉”销往全国近400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核桃粉大王”。
然而,巨额的广告投入和一系列荣誉光环并没有让智强集团在市场上持续火爆下去。由于该集团在鼎盛时期的年产值才1.6亿元,但每年的广告费就超过1亿元,企业经营被高昂的广告费所困。短短几年时间后,智强集团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出现了借钱或贷款打广告的现象,而应付货款一拖再拖,各种债务纠纷接踵而至。2003年10月28日,智强集团即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
此时,陈加柱终于坐不住了,以大约2000万元的价格协商拿下了智强核桃粉厂。“主要是相中了智强‘核桃粉大王’的品牌效应。”每年1亿多元的巨额广告费虽然让原智强食品走向了破产,却在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影响力,陈加柱看重的便是这背后的无形资产。“该品牌仅仅是因为经营不善、资金受困才衰落的,并无什么负面新闻,重返名牌行列仅缺包装和资金。”
重新崛起
在对原四川智强集团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后,2007年5月,陈加柱专程飞抵西博会,与达县负责人当场交换、签署了协议书。依据协议,陈加柱出资5000万元,在搬迁基础上重新扩建原四川智强集团,但仍保留了“智强”的品牌和核桃粉这一拳头产品。对智强核桃粉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重新崛起的机会。
陈加柱告诉记者,5000万元只是建新厂的费用,完成整个投资至少要1亿元。据了解,旧厂原在通川区,不仅规模小,而且设备落后。为了让智强焕发新的生机,陈加柱与达县政府商议后,决定将新厂搬迁至达县,占地60亩。聘请老厂的一名副经理,并召回百名老技工,引进新的生产设备,打造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车间。
除此之外,在面向终端生产和销售国内唯一的保健型核桃粉及其他冲调类核桃粉的基础上,公司还不断开发出食品工业专用核桃粉合作企业数十家,主要包括:超级麦片、辉山乳业、蒙牛乳业、润扬乳业、台湾富凤、完达山乳业、维他奶、维维乳业、伊利乳业等,根据客户需要调整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以满足不同客户生产工艺的专业需求。
为了让智强提高知名度,陈加柱没有忘了广告对扩大品牌影的响力。2010年,智强公司与民间春晚工作组签订了每年百万元赞助、为期3年的合约,其主打产品“智强核桃粉”则以小品道具形式在民间春晚中出现。
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用陈加柱的话来说,就是让智强做回“中国核桃粉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