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华是一名三工内转的劳务工,也是营销战线上的一位优秀的服务经理。提起他的名字,无论是上级领导、周边的同事,还是和他打过交道的客户都称赞有嘉。四星职工、服务明星这些荣誉的光环也多次笼罩在他的身上。而他本人却总是说:我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拥有今天的一切,是锡柴这个大家庭给了我成长的空间,我只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在做每一件事情,作为锡柴的员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做得还不够。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施海华1993年进厂,已经在锡柴工作了20个年头,从事过柴油机装配调试、营销服务等不同岗位的工作。无论做什么,他总能够保持任劳任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装配分厂五金组负责零部件部装,面对着单调乏味的工作,他认真做好每一个零件的拆包和配送,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正由于他干活认真负责,3个月后就被任命为五金组大件班班长。在担任校车工期间,他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二个台位,单班产量总是排名前列。
1996年5月,他被调到长春办事处成为了一名营销服务人员,负责一汽上线服务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了角色转换,很快适应了岗位要求,由于工作出色,成为了服务经理选拔的对象。
在领导心中他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奇兵
施海华在营销服务岗位上干了16年,担任服务经理职务也有8年多。由于服务技能好、管理水平高、适应能力强,遇到开拓重点市场或者解决重大服务难题的情况,领导总是首先想到他。而他也总是服从调配并很快进入角色,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为了开发西部市场,施海华先后奔赴青海和新疆担任服务经理。在青海工作的两年7个月时间里,他克服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勤走市场一线,以体贴周到的服务工作促进产品销售,使得锡柴机在青海的市场份额由26%提升到47%。在担任新疆分公司服务经理期间,他承担了作为三包服务旧件异地终审首个试点的任务,在没有参照样板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出一套创新的三包管理模式,做到准确率100%,成为全面推行的示范。
2007年,正是锡柴国三机市场推广战役的关键时期,施海华被紧急调派到深圳这个主要阵地。到任后,他跳出卡车服务经验的约束,根据城市公交的不同特点推行“保姆式”服务,依托公交车辆维修的专业企业建立服务站,针对重点公交单位实施“一对一”服务,为锡柴国三机在深圳打开局面提供了服务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他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对维修人员实施国三柴油机专项技术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在该厂举行的服务站维修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人员均来自施海华所在的深圳主阵地。
在客户口中他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
走访施海华所在的区域市场,无论配套厂家、经销商、服务站还是终端用户,在盛赞锡柴的产品和服务之后,总是会加上一句:“有施经理在,我们就放心了。”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找到施经理,他总是会想方设法积极给予解决。
2009年,施海华调任江苏分公司经理。江苏地区是锡柴机的优势市场,各类整车配套厂家有30多家,解放及其他各品牌配装锡柴机的整车每年进入量约4万辆,三包期内的锡柴机保有量超过10万台,服务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不言而喻。施海华经过对市场的全面摸底,根据各配套厂家的产品特点和区域分布,合理配备服务人员和服务站做好上线服务工作;加强对经销商的技术和服务支持,合作开展服务促销活动;加强对服务站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经常深入市场,进行用户走访,主动了解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遇到的各类问题。
面对许多服务站人才匮乏、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他召集组织了“锡柴服务协会”,以协会的名义加强与专业学校的合作,招聘或委托培训技术人才,并从深圳邀请服务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到江苏对服务站进行培训指导,有效促进了江苏各服务站服务技能的整体提升。
(鲍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