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旭光
看着库存里上千万的货卖不出去,青岛瑞和菲玛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正春眼里透出了迷茫,而更让他迷茫的是,在这素有“上青天”之说的三大纺织服装工业基地之一的青岛,女装品牌发展始终是短板,虽经营了20多年女装企业,但相比杭州等企业而言,却始终滞后。“我准备将企业迁到杭州。”胡正春看来,在杭州,虽然有上千家女装企业,但同时也有优秀的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制作女装用的面料和辅料也非常齐全,更有本地商场的支持,而这些在青岛都是不具备的。
一家本土女装品牌的迁移
青岛瑞和菲玛服饰有限公司,也是一个知名的女装品牌企业,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到数百员工的企业,瑞和菲玛在青岛发展了已有20多年,而最终却要选择迁移。
“我们先后在湛山、济宁路、小港、广州路和大港发展,在广州路待了两年,在这里也创造了瑞和菲玛这个品牌。”注册自己的品牌后,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大,2000年左右,企业搬到了大港,面积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员工人数也达到了100多人。
在大港待了四年,瑞和菲玛离开了青岛,来到了深圳发展,但是因为在青岛已发展了十几年,胡正春最后还是选择返回了青岛,2006年,胡正春带着自己创建的女装品牌在即墨落户,“自己买了地,建起了厂房。”
从一个小作坊到数千万营业额的企业,胡正春却没有知足,而是对企业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迷茫,:青岛本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为什么女装发展却如此不济。
今年,瑞和菲玛又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上千万的货挤压在仓库,见到胡正春时,他正从青岛各大商场视察回来,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近况和未来的考虑,让胡正春产生了动摇,“我打算今年把企业迁到杭州去,在那里我应该会发展得更好。”
本土女装企业“外逃”路
在青岛,瑞和菲玛的迁移现象并不是偶然。
从事20多年的女装企业,在女装品牌的发展上,胡正春也是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青岛大概有300多家大点的女装生产企业,到2000年左右,只剩下四五十家,而现在更是屈指可数了。”
当然,这些女装企业并不都是迁到了外地,其中有很多企业直接是倒闭的,但是也有不少比较不错的女装品牌企业选择了“外逃”。
对于本土女装品牌,青岛阿菁娜服饰有限公司也算是一个“外逃者”,虽然加工、制造等环节都留在了青岛,但是公司主要的研发设计等却主要放在了北京。
虽然最终没有迁出青岛,但是青岛一华正红服饰有限公司同样也是在北京建立了工作室,“我们主要做的还是定制,近两年开始量产,主要在淘宝商城销售。”张一华说道。
设计、销售人才缺乏是瓶颈
相比于杭州、上海,无论从人工成本还是租地成本,都要比青岛高许多,青岛也有着众多的纺织企业和大型的服装市场,如此情况下,本土女装品牌为什么要“外逃”呢?
人才,无论是瑞和菲玛、阿菁娜、一华正红,还是其他的女装企业,对于优秀的设计人才和销售人才是本土女装品牌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
“招工难在哪里都存在,从2009年开始,员工的平均工资每年增长13% ~15%,现在相比2009年已经差不多翻了一番,工资虽然涨得如此之高,但是优秀的人才却是找不到。”胡正春看来,好的女装品牌讲求设计和做工,在青岛,很难找到好的技工和优秀的设计人才。
除了优秀的设计人员缺乏,销售人才也是非常地缺,在女装品牌企业而言,有了好的设计,自然要有好的销售思路,而在青岛,真正懂女装的复合型人才却是少之又少。
“归根结底,还是整体环境的原因,目前青岛也就十几家甚至几家以量产为主的女装品牌企业,自然无法吸引优秀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来到青岛。”胡正春说道。
培育女装品牌很急切
2002年时装周期间,青岛市政府就对全市服装企业发出“谁能拿下中国女装名牌或驰名商标,市里每年奖励800万元”的“悬赏令”,此后,更是提出,谁能创造一个女装中国品牌,便奖励2400万元,在这些奖励政策的刺激下,也出现了伊洲、恩玛秀丹、瑞和菲玛、花手箱、一华正红、壹麟、西简、仟玺等10多个本土女装品牌,多数品牌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但是在行业发展中,这些女装品牌企业都明显感觉到不足,对于这种奖励机制,他们更希望把钱直接用来打造女装企业整体发展环境,“比如组建一个品牌建设队伍,专门负责各个本土女装品牌企业的品牌发展,进行规划和建设。”张一华说道。
资金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女装企业老板看重的还是整体环境的营造,如果能有一个上下游配套完善,人才、代理齐备的环境下,本土女装品牌会出现得更多。“现在有的女装品牌实力已经悄悄地达到十几个亿资产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本土女装品牌出现。”青岛市经信委孙成武处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