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都市农业模式引关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市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田头到餐桌之间迫切需要搭建通路的背景下,近些年兼具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功能的“都市农业”模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且“小荷已露尖尖角”。

  

  如今,菜篮子、米袋子、果篮子等事关民生的农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极大丰富了,不过,人们对于通过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或社区摊床等渠道购买的食品还是“心里没底”。

  这似乎是个悖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反而形成了一种“双输”的局面:生产者为了保证收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农业污染不断加剧;同时,绝大多数消费者远离了食物的生产过程,因此也失去了影响它们的能力。

  在市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田头到餐桌之间迫切需要搭建通路的背景下,近些年兼具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功能的“都市农业”模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且“小荷已露尖尖角”。

  更强的收益能力

  “种植有机蔬菜,并将所产送货上门,通过网络即时了解蔬菜长势,全程了解所摄入蔬菜食物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享受农庄管家提供的各项服务。”2009年,三个在上海交大EMBA班的同学通过自筹资金将课程训练时虚构的想法搬进现实,成立了上海市一亩田实业有限公司,以会员制形式向本地市民直供有机蔬菜,目前已发展四五千名稳定客户。

  “收到新鲜、无污染的有机蔬菜”、“知道谁种植了这些蔬菜、了解自己与土地、农场的关系”。在2008年受到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的邀请,并于2009年正式对外运营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其管理团队的前身是曾在农村探索生态农业近10年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目前已有400多名成员加入。

  一亩田与小毛驴只是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中从事都市蔬菜产业并日益壮大的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

  中国—欧盟世界贸易项目于2007年组织的相关调查表明,2000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富裕群体愿意为安全食品支付溢价,并促进了中国有机认证的同步发展。此前曾有外媒报道称,包括蔬菜在内,中国有机食品2010年的市场总值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创立的背景、团队的构成不同,一亩田和小毛驴都是适应当下城市市民对于安全食品的需求,指向农产品供应链的简化,并实现了从田地直接到餐桌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即都市农业的一个分支。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安玉发表示,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讲,农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但都市农业较之传统农业收益能力更强,而且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市环境,能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方能发挥大效用

  国内一些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已开始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城市规划中。上海市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并列入“九五”至2010年上海市发展规划中。而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第一条即为“服务都市农业”,并将京郊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以建设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

  如今,推动都市农业已被国内不少地方列为城市的发展重点,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比如浙江义乌市出台了《2011年都市农业发展资金扶持项目立项指南》,河北石家庄市的栾城县公布了《关于2010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优惠政策》。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多地正在加快推进的各类“都市农业”项目已引发嗅觉敏锐的创投关注。前述上海的一亩田虽然尚未实现盈利,但因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获得多家风投的青睐,并将于近期完成首轮融资。

  (摘自《中国经营报》 李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