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欧债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有的企业甚至还在困境中煎熬,在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众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走得好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瓶颈。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创新商业模式结成国际化联盟,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 刘朝霞
在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众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如何走、怎么走、往哪走;企业如何走得稳、走得好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瓶颈。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创新商业模式结成国际化联盟,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
“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三一重工在‘走出去’的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永乾同与会者分享了他们的收获。
2012年2月,三一重工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完成进军国际市场跳跃式发展,使三一重工更加坐稳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的宝座。此举被视为10年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普茨迈斯特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达40%左右,90%以上销售收入来自海外。
然而,当前在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诸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困难重重。在崔永乾看来,其中有些单凭企业自身的努力所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得到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和帮助。
崔永乾坦言,一方面希望政府尽快出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为规范。出国前加强培训,出国后加强教育,使规范深入人心,得到自觉遵守。另一方面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驻外机构对“走出去”的企业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做到责任共担,资源、信息共享。
市场行为政府支持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正步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达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在致辞中表示,不久前,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十二”规划的编辑工作完成。该规划明确,到2015年非金融类的对外投资要达到1500亿美元,增长17%。“十二五”期间,商务部将继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实施走出去。
针对某些对中国的不实看法,李荣灿特别强调,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完全是市场行为,是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国际市场情况所做出的自主选择。而且实践证明,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既扩大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创新模式专家支招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企业要立足互利创造共赢,通过加快融合降低风险。”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建议企业,以互利作为跨国经营的思想基础,作为谋求共赢的前提条件,以加快融合推进企业化进程,减少摩擦,降低风险,同时要积极谨慎的开展跨国经营业务,利用好国家政策,科学整合国内外资源,加速提升自己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企业‘走出去’要目标明确,准备充分,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否则,欲速则不达。”对于防控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认为,企业在做好功课的同时,政府也要做功课,为“走出去”的企业在融资、信息、人才、海外利益维方面,提供更多更周到的服务。只有政府和企业一起练好内功,企业才能不仅看到馅饼,还能吃到馅饼,而不是掉到陷阱里。
对于海外投资,隆国强告诫企业一定不能贪便宜,必须从企业的自身发展的战略出发,选择适合企业投资和并购的对象。不要只因为现在的资产一下子低了,就赶快买下来,最终由于没有准确地评估这些地区的政治风险,造成血本无归。
而在北京市桥智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张进看来,创新商业模式结成国际化联盟,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他认为,低成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本高了,企业还得经营下去,钱还要继续赚下去。因此,出路就是一条——创新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