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21日,由国家文化部、商务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会上,河南省禹州市“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总经理王秋红创作的钧瓷作品“大器碗成”喜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据了解,这是8年来钧瓷第一次获此殊荣。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河南省禹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钧瓷之都”,出身于钧瓷世家的王秋红,用辛勤的汗水与智慧,创作出一件件绚丽多彩的钧瓷珍品,由于她的钧瓷在造型奇特和釉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业界誉为“秋红钧”。
如今,在中国钧瓷界,王秋红已经成为唯一执掌窑口的钧瓷艺术大师。
痴迷其中,
进入钧瓷艺术最高“学府”
王秋红的爷爷、父亲都喜欢收藏,在她小时候,家里到处摆满了钧瓷、字画,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耳熏目染,王秋红对钧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之结下了不结之缘。
1995年,为了接受钧瓷艺术的洗礼,23岁的王秋红毅然辞去了自己的工作,进入了中国禹州钧瓷研究所,做了一名普通的钧瓷讲解员。这里有钧瓷艺术“最高学府”的美誉,是王秋红向往已久的地方。
在中国钧瓷研究所,王秋红主要任务是向前来的领导人和贵宾们讲解钧瓷的文化与艺术。她将自己对钧瓷艺术的理解娓娓道来,让倾听者最大程度地去感受钧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工作之余,王秋红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汲取钧瓷艺术知识。在别人悠闲地聊天儿、织毛衣时,她就悄悄地坐在一边学习,书看累了就去欣赏宋钧、元钧标本。
就是在这期间,王秋红认识了被誉为“钧瓷艺术之父”的阎夫立,以及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和著名钧瓷专家任星航等人。
王秋红利用各种机会,虚心向大师们讨教,潜心钻研钧瓷艺术。
为了在工艺美术理论上获得提升,2001年,王秋红进入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深造。后来,得知老师阎夫立在郑州大学创办了“阎夫立钧瓷艺术工作室”,2003年,王秋红又转到了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继续学习钧瓷工艺设计。 专注坚守,
成立自己的“钧缘阁工作室”
2005年,王秋红告别高校和恩师阎夫立,重新回到钧瓷故里禹州,决定追求自己的钧瓷梦。
在她的多方努力下,属于自己的“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终于成立了。“与钧有缘,趋之秋阁”,“于君有缘,趋之秋阁”——钧缘阁。王秋红给自己的窑口取了一个优雅响亮的名字——钧缘阁,这里藏着她的梦想。
从此,王秋红成了钧瓷史上首创自己窑口的女钧瓷艺术大师。
在这里,王秋红与寂寞为伴,静静地创作,做到了心静如水,用心与钧瓷交流,并在创作中细细品味工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
平时,王秋红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的营养,然后用钧土和釉,通过作品把这种感悟和思想充分地体现出来。
追求艺术精髓,感悟艺术真谛,是王秋红的最大追求,她从不把产量作为目标,追求艺术精品才是她的唯一目标。
创新不止,作品连获国家大奖
王秋红告诉记者:“钧瓷艺术贵在创新,没有一项独创的艺术,是通过复制或搬抄获得的,况且这样的作品也是冰冷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创作中,王秋红把陶艺、雕塑、玉器等更多的元素揉入钧瓷,走出了一条既根植于传统又突破传统的创新之路。
在烧制钧瓷上,王秋红追求的是科技加艺术,她的窑在变,型在变,釉在变。“钧瓷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跟指纹一样,窑变太美了,是不经意的美还是特意的美,是自然的美,是永恒的美!”
在自然中求变,做自己心爱的东西,不重复,不求复制,有自己釉色的独立审美,打上艺术家的独特烙印,让人一看到作品就知是出自王秋红之手。能自成一家,艺术就是个性。
“秋红钧”的美誉,便是钧瓷艺术界给予她最大的肯定。
2000年,王秋红的作品《盘中乾坤》荣获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陶源》荣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09年,作品《爵》在第十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上荣获工艺品最高奖项——百花奖金奖。2011年,其钧瓷作品《红与黑》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杯”评比中荣获银奖。
王秋红知道,只有创新不断,钧瓷才可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长盛而不衰。为此,她默默坚守,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