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铁娘子”董明珠叱咤商界多年,是著名的营销女皇,声名显赫,但再强大的人物都有她脆弱、敏感的一面,尤其是她还身为一个女人,身为人母。如今社会呼吁关爱留守儿童,而董明珠儿子当年却也是在亲情极度缺失的环境下长大的留守儿童,这份缺失不仅是因为距离,更是因为他有一位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的母亲。
她的儿子曾是
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
1982年,董明珠儿子东东出世。1984年,家庭生活出现了意外,董明珠丈夫因病去世,此时儿子才两岁,家庭即将倾覆,要强的董明珠坚强面对,对生活依然充满着憧憬和希望,想出去闯一闯。1990年,36岁的她毅然辞掉南京的工作,南下广东打工,儿子东东8岁,刚读小学2年级,董明珠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妈妈帮忙看管。
只有在出差时,董明珠才能有时间回家看看儿子。每次回到家里,儿子总是不说话,只是像小猫一样紧紧依偎着她,仿佛只要一松手,妈妈就会离开他。外婆让他早点去睡觉,他就拼命摇头,说自己不困。
有一次董明珠出门后,发现有东西落在家里,就赶紧返回去拿。经过儿子房间,她想把被子打开再看儿子一眼,结果她撩开被子,却发现儿子蒙在被子里哭得满脸鼻涕和眼泪。董明珠的心一下子被揪紧了,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给予儿子的太少了。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董明珠的心里,那是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
幸运的是,董明珠儿子坚强而自立,学习一直努力,给了母亲很大的支持。儿子很小就会提出抗议,说报纸上不能老表扬妈妈,也要表扬自己,没有自己这么懂事,妈妈怎么能安心工作。到儿子长大后,董明珠偶尔回家的时候,他就会一直静静地坐在母亲旁边,但不会有更多的语言和行为,似乎在守候母亲不使她离去。
1995年,董明珠因车祸住院时连做了两次CT,她开始心里有点发慌,认为肯定是问题比较严重了。就是在那一瞬间她才想到自己走了以后儿子怎么办,忍不住失声痛哭。后来儿子来了,静静地抓着母亲的手,什么也没说,陪在她身边,她才放宽了心。
董明珠谈如何培养孩子
面对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董明珠有着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不能让孩子受凉,要让孩子吃饱穿好,或者买好衣服给他穿,送礼物给他,用车送他上学,考试时甚至把饭菜都领着送去等,董明珠认为这种母爱并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方式,在她看来,最好的母爱,应该是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判断事物。
从培养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董明珠儿子的成长、教育方式也有可取的一面。正因为此,当被问到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时,董明珠非常自信地说:两方面:没有溺爱儿子,让他能够懂事地成长;我这十几年,使格力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牌,并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名牌,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其实,董明珠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只有这两个中心。除了孩子,还能够让她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把格力做成世界名牌了。而她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和花在孩子上的时间相比,又何止是千百倍的差距。
为了工作,儿子11岁就被她送进了寄读学校。如她所愿,儿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人才,但是,儿子却很少给她打电话。
董明珠和儿子见面的机会真的是太少了。有一次她到北京出差,晚上10点多了还禁不住跑到了儿子的学校。
只是,敲开儿子宿舍的门,看了一眼,说了几句话,她就走了。也许,那应该是个令人伤心的场面:儿子和母亲,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话想说,可谁都不知道该如何说起。感情压抑的太深了,有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每次和儿子沟通的时候,总是电话不断,对此,董明珠感觉无奈。有一次,儿子终于忍无可忍,把电话给拔了。他说老是在跟你沟通很有感觉的时候却被你的电话破坏掉了。
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反正,不管多久,在董明珠的心中,那一幕总是仿佛在昨天刚刚发生。这句话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知道儿子一直都有很多话想跟她说,她又何尝不是有很多话想跟儿子交流,只是她的工作太忙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藏起对儿子愧疚的心情。(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