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0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券商人才 择业天平向高薪倾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靖曦 李里

  

  根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已有数十名券商首席行业分析师或老总级人才跳槽,而被挖角的新进分析师则更是数不胜数。分析人士指出,券商业的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而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自身职业规划的考虑是跳槽最主要的考虑,而薪酬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跳槽频率加快

  

  据金融投资报报道,原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最近一次在大众面前露相时,其头衔已经变为“海通证券副总裁”。“我们了解到的内部情况是,李迅雷三个月前就来了,只是一直没有公开此消息”。海通证券成都营业部员工杨明告诉记者,“喜欢李迅雷的人很多,包括我自己在内,所以他的加盟对于我们海通证券做大做强是有好处的。”

  而申银万国研究所原策略团队五个人走了两个。去年他们曾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团队”第一名,成员包括袁宜、朱安平、凌鹏、夏钦、冯宇。而近期出走的两人是袁宜和朱安平。袁宜的去向是富国基金,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朱安平则到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投资。

  海通证券则被同行挖角,其保险首席分析师被中信高价挖走,小型券商也将“魔爪”伸向了海通,仅华创证券就高价挖走其煤炭行业首席分析师等3人。

  兴业证券原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也于2月份离职,目前任职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该公司是第三方咨询机构。

  

  人员越来越年轻化

  

  分析师的频繁流动,让券商负责人备感压力。

  “我们这几年薪酬只升不降,而且大家都有目共睹,这几年行情不好,佣金这一块的实际收入持续下降。但别的券商和机构开出更高薪酬,对分析师还是具有很大诱惑力。不过,我估计券商内部的薪酬不会相差太远。”中信建投成都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记者了解到,这些欲跳槽的分析师正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据记者统计发现,在流向买方机构的队伍中,分析师资历越来越浅,呈现年轻化趋势。进入证券行业3年的分析师队伍中,其流动性最强,跳槽方向多为保险公司、基金公司。

  “现在分析师毕业刚进证券公司就想着拿执业执照,然后跳槽去买方,但他们远远都未完全成熟。”国信证券研究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研究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只看现有的高薪诱惑,忽略背后的努力是眼下年轻分析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薪酬不满是主因

  

  成都无忧求职网猎头张先生告诉记者:“对原东家的不满只是分析师离职或跳槽的小部分原因,而更重要的部分则是出于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考虑。”不过,薪酬显然也是知名分析师频繁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目前证券行业卖方分析师内部职级结构大多按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划分。与之对应的是,薪酬结构也同步逐级升高,年薪酬收入从20万元到百万元之多不等。宏观、策略以及重要行业的明星分析师,年薪300万元也只是行业平均水准,有些分析师的价码甚至高达500万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分析师的挖与被挖,在业内其实已经不算是新闻,只要不超过一家券商的承受能力,都属正常情况。毕竟工作这件事是双向的,公司有意向雇佣,同时也要被雇佣者同意才行。不可能因为几个人的离职就使整个研究所瘫痪。至于离职率的问题,这就要看各公司的人事系统了,是否有良好的晋升机会,是否有很好的员工激励制度等相关的一些配套政策。

  针对研究员离职变动频繁的现象,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近几年来,国内资产管理业务迅速发展,研究人才又通常是投资经理的后备库,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发展,因此挖角离职现象时有发生。“面对人才经常被挖,我们也很苦恼。不可能出台限制流动的措施,有时候只能抱着向业界输送人才的心态去面对这件事。”上述业内人士说,“和其他券商不同,我们倾向于自己培养人才,极少数从别处挖角。”